目前分類:政治學 (12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關鍵考點:(99年二刷版本)

影響政治民主化的因素(課本P.5-51~52

軍人在民主政治中的角色(課本P.5-63

委任民主制(課本P.5-36

總統制與內閣制的優劣分析(課本P.6-37~38

 

*埃及還需要新的法老(版主按:意指有可能再度集權一身的新總統)嗎?

撰稿:Alfred StepanJuan J. Linz(兩位作者為資深政治學者,專研民主化,曾任教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耶魯大學)

資料來源:蘋果日報(2011/2/10

 

臺灣非典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0) 人氣()

¤版主眉批:

此社論雖然「毒舌」,惟從政治發展的角度剖析卻也發人深省。究言之,官僚大權在握的「發展型國家」(請參閱課本第十一單元)路線曾經為日本及台灣打下舉世側目的經濟奇蹟。因此,「官僚權力」對國家競爭力的提升仍有一定助益。惟當支撐此路線的「官僚職能」每況愈下之際,前者經歷了所謂的「泡沫十年」,刻正苦思如何進行「第三次開國」(因此才有「官僚之夏」這本小說的問世);而後者呢???我們真能有所謂的「黃金十年」嗎?.......台灣公務人員「當自強」!

 

*投資台灣又貴又麻煩?!

政經風險顧問公司昨天(1/25)公布,針對亞洲地區的外商管理階層做調查,對象是亞洲11地區與美國政府對於經濟方面的管理與限制進行評比結果︰外商心目中表現最好的前三名依序是:香港、新加坡和美國。台灣還不錯,第五名。政府管最多的三名依序為:印度、中國和印尼。

報告指出,外商心目中台灣、日本與南韓有相似的問題,就是政府給予官僚體系很大的權力,以致官僚體系除了能樹立自己的威信外,往往還能圖利特定的財團。同時,語言障礙和協助外商的的法律專業人才不足,導致外商在這三個地區的投資「又貴又麻煩」。


美國政府在金融風暴時不得不紓困救經濟。但美國自由經濟體制對政府介入經濟十分敏感,反彈很大。歐巴馬上周簽署行政命令,要求聯邦政府檢討有關就業和經濟成長的法規,藉此平息企業認為政府管事太多的不滿。


台灣被認為政府給予官僚體系的權力過大。其實,不是金融海嘯迫使政府官僚擴權,而是自有政府以來官僚的經濟權力就很大。這是中國政治數千年的長遠傳統。國民政府如此,共產政府更如此,都帶有同樣的基因

臺灣非典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考題關鍵詞提點:

國家競爭力‧自由與平等的取捨‧新自由主義的缺失‧民主品質的提升(官僚治理能力)‧公民社會的重要性‧調整型國家與發展型國家的對比‧自由貿易協定(譬如ECFA

¤版主小牢騷:

觀察台灣幾十年來的價值混亂,再對照以下二百年前托克維爾(Tocqueville)【著有《論美國的民主》】那些發人深省的名言,結論只有兩個字:感慨~~主政者與人民皆該各打五十大板!

    ‧美國之偉大不在於她比其他國家更為聰明,而在於她有更多能力修補自己犯下的錯誤。」(版主按:唉,照這個邏輯,台灣現在的境界只是一種「自以為是的偉大」,看看那些主流網站討論區的言論吧….

    ‧民主與社會主義除了平等這一詞以外,沒有任何相同的地方。但注意兩者間的差異:民主是為了自由而追求平等,社會主義則是為了壓迫和奴役而追求平等。

    ‧那些要求得到自由以外的任何東西的人,註定生而為奴。」(版主按:所謂的「自由」即是先為自己負起責任)

    ‧我還不曉得有哪個國家像美國一樣,人民是如此的熱愛財富,而維持財富平等的理論則被人民所強烈藐視。」(版主按:若托氏再生,一定會對台灣現今如此「仇富」及「仇智」的情況好生訝異!)

    ‧一個美國人的一生,就好像一場賭注機會的遊戲一般、一場革命舞台、或一場戰役。

 

臺灣非典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國著名政治學R. Dahl所發展出來的「多元政體/政治」(Polyarchy)概念一直是國考的熱點。此次四等選擇題第八題之答案究竟應該做何選擇,個人認為是頗有爭議的。個人見解如下:

首先,按照我們課本5-10頁所援引之相關教材之原文:

 

Dahl提出民主政治應該是如下這種政治體制:政府回應公民的偏好,視公民為平等的,且使他們的偏好在政府行動時能被平等對待。為了達成這個目標,Dahl認為必須滿足兩個條件:
1.
公開競爭public contestation
指政治體系的自由化,以使競爭者有自由公平的競爭機會。
2.
包容成員(inclusiveness
指政治體系中的每一個永久居住且守法的成年人都被賦予政治參與的權利。」

就此而論,「競爭」=「平等」/ 「參與」=「包容」

故考選部的答案有其理據。

臺灣非典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6) 人氣()

(C)1 下列何者不屬於公民社會(civil society)的場域?
(A)教會(B)企業(C)獨立管制委員會(D)工會
【解析】(黃靖編著,《政治學》(99年二刷版),頁5-33)
「公民社會」係指獨立於政權控制之外的各種社會團體。「獨立管制委員會」(譬如NCC)仍屬公權力運作之範圍。

(A)2 羅斯金(M. Roskin)等人依照國有化程度與社會福利這兩個因素,將政府職能區分為四種類型,下列那一個國家屬於國家主義(statism)這個類型?
(A)法國(B)美國(C)瑞典(D)古巴
【解析】(黃靖,《政治學重要名詞解釋彙編》(班內講義))
「國家機制主義(Statism)是一種信念,認為國家干預乃是解決政治難題或是促進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最適切手段。這項觀點是由一種信念所支撐,即國家有如一部機制,藉此將集體行動予以組織起來,如此就可以獲致公益。國家因而被視為一種倫理觀念(黑格爾的看法),或是為全意志、公益而服務。國家機制主義最明顯反映在對經濟生活加以調節與控制的政府決策上。其程度可從選擇性的國有化與經濟管制(或稱指導)以迄統合主義(自由式或法西斯式),甚至蘇聯式國家集體化。」
本題考「政府治理」的四大模式,主人翁羅斯金教授在國外相當有名氣,在國內有學者翻譯過其政治學相關教材,惟皆「不賣座」。既然出了選擇題,看來學員又多了一道要準備的申論題囉(會找時間在部落格提供)。簡言之,羅氏根據「國有化」與「社會福利」的高低程度,將政府治理模式區分成以下四類:

臺灣非典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請學員務必將「民主過剩」與「民主不足」兩個概念弄得清清楚楚!

一、正當性/ 合法性意涵的各家說法

(一)韋伯

對一種現存統治秩序的信仰、以及在這種信仰指導下的自覺服從。換言之,只有被人們認為具有某種正當性理由的命令,才會獲得被統治者的追隨。

(二)杭廷頓

政府行為的正當性來自於政府制度的中立性;政府越中立,它就越不會代表某一特定社會集團的利益,其行為也就越能呈現正當性。

(三)奧蒙

政治體系的正當性取決於同質性的政治文化,即擁有共同的價值和理念。

(四)李普賽

臺灣非典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一)對民主政治的必要性:

1.   保障基本人權:

每一位公民,只要其符合選舉投票的資格,就應該要有「公平」的機會行使公民基本參政權;只要其符合選舉投票的資格,政府就有義務規劃一套投票制度,以「方便」選民投票權之行使。選民不應該因其特殊的職業身份、工作環境或體能狀況,而「被迫放棄」其神聖的投票權利,任何一個標榜人權治國的國家,都應該將不在籍投票制度的規劃,列為政府施政的重要項目之一。

2.   符合世界潮流:

目前世界上約有數十個國家已經採行不在籍投票,其中包括較早實施民主政治的工業國家如英國、西德等,也包括一些經濟發展較我國落後的國家如馬來西亞、羅德西亞等,而與我國一般同為東亞政治文化傳統的日本與韓國等,也已在多年前開始實施不在籍投票。此外,不在籍投票不僅是一個普遍性的的世界潮流,更是發韌甚早,源遠流長。以美國實行缺席投票(不在籍投票)的發展過程來看,早在一八一三年,美國便已為軍人提供了缺席投票的服務;一九一三年開啟了平民以郵寄方式行使缺席投票的先例。

3.   節省社會成本: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的調查資料顯示,台灣地區大約有百分之十五的比例是屬於「籍在人不在」或「人在籍不在」的情況,也就是說,至少有百分之十五的民眾,其戶籍所在地與現居地是不一致的。然而,為了返回戶籍地投票,這些選民不僅有其個人交通旅費的支出、更有其時間成本的支出;不但如此,全體社會更會因此而產生難以估計的社會成本。

4.   強化政府合法性:

實施不在籍投票,還有一個功能,就是會鼓勵公民的政治參與意願,相對的也就會提高選民的投票率,進而增加政府統治的合法性。一般而言,民主國家的選舉具有甄補政治人物、組成執政政府、提供多元利益、影響政府政策、提供選民資訊、以及增強政權合法性等功能,這些功能皆會因為選民投票率的提高而獲得程度不一的加強,尤其是在提供政權合法性方面,投票率的高低更是觀察執政統治基礎是否穩固的一項重要指標。

(二)制度實施之可行性評估:

臺灣非典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一、引言

政治學者曾經整理2001年至2003年間,美國政治學界在學術研究與實務兩方面探討所謂「電子化民主」(E-democracy)的文獻。整理結果發現,「美國研究電子化民主的政治學者,一般都對網際網路維持民主健康的影響力表示悲觀,反而認為時至今日,政治還是原地踏步。」對於這一結果,很多學者,包括社會學者與傳播學者在內,大概會嗤之以鼻,認為政治學其實就跟經濟學一樣都是「憂鬱的科學」,對任何新科技都不會有樂觀評價。反而這些學者在理論上建構了相當多正面的文獻,以理據支持網際網路的資訊新科技有助民主的看法

二、網路民主/電子化民主之意涵

(一)傳統代議政治最常為人垢病的就是資訊不對稱(information asymmetry)與參與不平等的問題,不只資訊為少數人控制,重要決策也經常為少數優勢份子所把持。資訊傳播科技帶給民主的影響,莫過於公民賦權(empowerment)Barber曾經提出使用新傳播科技的技術,藉此發展國家中公民的傳播合作,例如電視轉播的市鎮會議、公民視訊服務、電子計票等方式,讓民眾自由平等接近資訊,表達意見,並全面促進公民教育,企圖實現「強勢民主」(strong democracy)

(二)電腦與網際網路的緊密結合,徹底改變了當代社會中資訊提供及流通的方式。網際網路與新式通信科技以其低成本、快速、直通個人、網絡連結、社群建構等功能及特性,不只強化了代議制度的運作,還能協助各類民主價值的實現,因而出現了直接民主式的「電子民主」。當傳統代議政治及大眾媒體無法充分發揮原有功能時,網路民主似乎是另一種勢在必行的民主新方式。

三、網路民主的利弊分析

(一)樂觀論:

1.   哈伯瑪斯的「公共領域」概念:

(1)    成形的公共領域意謂它已制度化。Habermas討論了文人,包括報紙記者,在沙龍、咖啡屋、俱樂部暢談高論所形成的公共圈(即所謂文人公共領域),並認為在這裡的言論經報紙發表就變成政府公領域必須重視的「輿論」。

(2)    Habermas認為中產階級的經濟議題逼使他們聚會並訴諸理性的討論;可是討論過程能正反俱陳、兼容並包則需先有家庭教育所培育的美德。這一見解一則成為我們討論折衷自利與共善的重要基礎,再則也成為Habermas推演「審議民主」概念的起點。

臺灣非典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主題九:「軟權力」(軟實力)(soft-power)探析(很重要!)

所謂「軟實力」係指一國運用文化力量或交流進而影響他國外交政策的過程。文化交流亦稱「文化外交」或「公共外交」:

    一、文化外交之內涵與以往外交作為比較

(一)文化外交之內涵

1.   所謂文化外交,是指國家之間與人民之間,透過理念、資訊、藝術及其他文化層面的交流,來促進彼此的了解。美國國務院則將文化外交稱為公共外交的關鍵,公共外交是指利用傳播等方式接觸其他國家人民,影響他國的輿論及菁英的意見,進而改變其他國家的政策,公共外交的目的就是要創造或改變一個國家的形象。也就是說,影響他國輿論、形塑自己國家的形象,來達到國家的外交政策目標,是公共外交的重要目的,而透過文化的交流則是達到這個目的最關鍵的因素。

2.   從國際關係角度,文化外交是一個國家運用軟權力(soft power)來推動國家對外政策的作法,奈伊(Joseph Nye提出的軟權力,便是指運用吸引而非強制的方法,來達到目標的力量。一個國家軟權力產生的方法,就是讓該國的文化、政治價值、意識形態、外交政策能夠吸引其他國家,讓其他國家接受。也就是說,文化外交是以文化作為媒介,將一個國家的文化傳播到其他國家,然後,讓其他國家接受,進而影響其他國家的政策,為一國的國家目標服務。

3.    文化外交是一個較中性的名詞,作為外交的工具,文化外交被視為軟權力的表徵,但一個國家如果用強勢的方法來推動文化外交,往往也會被看成負面的形象,強勢推動一國的文化給他國便被視為「文化帝國主義」。

 

(二)文化外交與其他外交之比較(軟權力與硬權力的差別)

進一步比較文化外交與其他外交手段的不同,可從下列幾點層面加以分析:

臺灣非典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主題八:不在籍投票制度(非常重要!)

(一)「缺席投票」或「不在籍投票」的意義

所謂不在籍投票,在國外或稱缺席投票,它的內涵是指,選民在選舉日因某些特殊因素「不方便」或「不可能」到指定之投票所親自投票時,可事先向戶籍所在地的選務機關,申請以其他合法方式行使投票權利的一種制度。此一制度在國外的民主國家,不僅多已採行而且行之有年;基本上,民主國家大都將不在籍投票或缺席投票制度,視為政府應提供給選民的一種基本服務,以方便選民履行其神聖的投票參政權利。

(二)缺席投票制度的行使方式

根據國外的實施經驗顯示,行使不在籍投票或缺席投票的方式,大致可分為四種:

1.   第一種,稱為「通訊投票」,係指選民以郵寄投票方式代替親自投票;一般來說,服役中之軍人、政府駐外人員與僑居海外之公民等最常適用此種方式。

2.   第二種,稱為「代理投票」,係指選民委託他人代表投票;一些不識字或失明之選民經常以此種方式行使投票權。

3.   第三種稱為「特別投票所投票」,係指選務機關針對某些特定身份之選民,在其工作或生活場所設置特別投票所,以方便該等選民行使投票權的一種措施;這種方法最常被使用在監獄服刑的受刑人,以及在療養機構就養的老年人身上。

4.   最後一種,稱為「移轉投票」,指的是選民可以向選務機關申請在其工作或就學地所屬之選舉區投票,此種方式除少數國家採用外,一般而言並不常見。基本而言,在眾多不在籍投票的行使方式中,以「通訊投票」最常被民主國家所廣泛採用。

(三)缺席投票的適用對象

臺灣非典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主題七:全球環境治理(環境政治學)

v國際環境治理的定義

當前,在全球層次上的環境治理有兩種稱謂:一種是全球環境治理(Global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一種是國際環境治理(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兩個概念之間有微妙的差別:二者雖然都主張治理範圍的全球化和治理主体的多元化,但國際環境治理更強調國家及政府間組織的作用,而全球環境治理則更多地重視非國家行為體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從日前哥本哈根會議的進行情況而言,似乎「國際環境治理」的概念比較符合當前的現實。

一、國際環境治理的定義:

(一)   環境治理(Environmental Governance),概念引申或脫胎於“治理” (Governance)一詞。根據聯合國全球治理委員於1995年發表的報告《我們的全球夥伴關係》中對此概念的界定:「環境治理可被認為是:各種公共的或私人的機構和個人管理其共同環境事務的諸多方式的總和。它是調和解決環境問題時可能發生的衝突或不同利益,並且採取聯合行動的持續過程。」

(二)   綜言之,國際環境治理可被認為是國際社會為保護環境、解決各種環境問題,特別是全球環境問題而建立起來的相應的管理制度以及採取的行動。無論定義如何,國際環境治理的最終目的是通過全球環境政治和政策的演進,促進全球環境的改善,最終實現世界範圍內的可持續發展。就此而言,亦屬「國際合作」之一環。

二、當前國際環境治理的基本架構:

國際環境治理系統的基本結構主要由三個部分組成:國際環境組織與國際環境法律體系及國際論壇、資金機制。

(一)國際環境組織與機構是國際環境治理中的行動者,組織和協調各類國際環境事務,主要包括三類:聯合國系統中的組織與機構、非聯合國系統中的重要組織和機構以及國際公民社會。

(二)國際環境法律體系是國際環境治理的法律保障,主要包括國際環境法、政治決議和宣言、國際論壇等。

臺灣非典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主題六:地方政府體制的改造(趙永茂,2010

○○九年六月底,行政院已通過臺中縣市及臺南縣市分別合併升格為直轄市,臺北縣單獨升格直轄市,而高雄縣也併入高雄直轄市。因此,自 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之後,臺灣的地方政府體制中,將有五個直轄市,及另外的十七個縣市;當然,若從人口條件看,桃園縣也可能在二年之內升格為準直轄市或直轄市。不過,從最長期的角度看,不管五個直轄市或六個直轄市,將來都可能因北、北、基、宜加上桃、竹、苗而為「北都」,中、中、彰、投結合而為「中都」,及雲、嘉、南加上高、高、屏而為「南都」,而讓西部成長管理軸真正展現「三都」的結構

 

臺灣的地方行政組織體系,基本上看起來好像就是幾個直轄市、幾個縣市、幾個鄉鎮市等之間的排列組合問題,或頂多再加上區要不要自治、要不要進行行政區劃等問題。其實這些都只是形式化的假問題,真正的問題在於:這些行政組織體系的配置,是否符合臺灣內部國土分布的自然與人文生態特質,而在對外方面,還必須反映全球化年代臺灣在全球網絡節點(node)上的特性,尤其是在亞太地區的地緣政治與一般政治經濟網絡中的特色與需要。

 

對於整體臺灣而言,「三都十五縣」構想中所隱含臺灣「一點多心」(一個節點多重核心)的精神,事實上是非常符合臺灣在當前全球化潮流中的屬性定位,而且亦反映臺灣在此定位中的需要,因為臺灣的確深處全球人流、物流、服務流、技術流、資金流、資訊流等多面向網絡中的一個節點,而且臺灣內部需要以多元核心(例如,三都就是三元核心,五都就是五元核心)的布局,來面對這些全球化網絡的挑戰。

 

從結構的角度看,我國的國土空間,包括臺灣本島及周邊的海洋環帶;依其自然生態與人文特質,可以分成脊梁山脈保育軸、西部成長管理軸、東部策略發展軸及海洋環帶。其中,鑑於臺灣島係經海洋板塊與大陸板塊的強勢擠壓而形成,又在氣候、海拔等因素的影響下,臺灣的地層碎裂、地形崎嶇、土壤淺薄、水土保持不易,加上人為的不當與過度開發,臺灣目前的國土生態非常地脆弱,而需要更多的保育與復育。

 

從自然生態與長期開發歷史角度看,擁有90%以上人口的西部成長管理軸,顯然因為擁有較多有利發展的資源,而被認為是臺灣面對全球激烈競爭中要凸顯其國際競爭力的地帶,其他地帶則主要在發揮支援或保育性的功能,以追求臺灣的永續發展。在「三都十五縣」的架構中,有三都八縣都在西部成長管理軸上。

臺灣非典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主題五:民主過剩/政府超載/民主赤字新保守主義新右派(非常重要!)

新保守主義意識形態形成於二次大戰後。新保守主義有不少重要的代表人物, 如美國的貝爾、李普賽、蘭德、格拉塞、戴蒙德、杭延頓。他們靠寫文章, 提出新思想新概念來進行宣傳, 影響輿論, 以爭取人心和為當政者獻策。新保守主義者的主要觀點是:

(一)政府的範圍必須有限、權力必須分散。新保守主義認為, 達到這一目標的最好方法是建立一個自由經濟市場。政府的必要性在於: 它是競賽規則的制定者, 又是解釋和強制執行這些已被決定的規則的裁判者。

 

(二)主張在機會平等的基礎上理解自由。平等與自由的關係, 是保守主義理論的核心。當代西方的新保守主義者認為,“公正的平等就是保證人們在施展各自分明不平等的才能方面, 有平等自由的一種平等。由於各人的才能不同, 所以任何使人們所得的結果真正均等的嘗試都是不公正的”, 只有機會均等的原則才是公正的

 

(三) 實行適度民主。新保守主義主張要限制民主。在他們看來, 美國民主發展到60 70 年代民主浪潮那樣的極端形式, 其結果必然造成思想上的大混亂, 發生了信仰危機。他們認為, 信仰危機的一個重要後果就是喪失了文明, 喪失了自覺服從法律、尊重別人等素質。美國著名的保守主義政治學家杭延頓認為: “民主的混亂包括兩個方面: 政府活動的膨脹和政府權威的下降。民主的混亂進而對政治體系的功能產生了嚴重後果。政府活動的膨脹與政府權威的下降是互為因果的, 它表現政治體系的功能減弱, 來自社會的政治參與太多, 民主已經過剩了。他說: “今天在美國有關統治的一些問題正是因為民主過剩引起的。面對所謂的民主過剩”, 保守主義者提出了建立平衡的民主的保守觀點。這就是要求對人民群眾對政治活動的參與加以壓制,摧毀一部分民主制度和秩序, 以阻止大眾民主運動的發展蔓延。

 

(四)由新階級管理社會。貝爾分析認為: 正在興起中的新社會裏的主要階級首先是一個以知識而不是以財產為基礎的專業階級, 社會的支配體系不在代代相繼的職業階級中, 而是在政治秩序中。在後工業社會, 只有新階級才能維持資產階級的傳統民主制。貝爾把新階級視為傑出人物。他們是社會的支柱, 代表愛國主義中庸矜持自我節制對國家和社會負責”, 而人民則是無理智的。社會統治權應落在傑出人物身上。只有新階級才能保護資本主義的價值體系免遭有意或無意的破壞。

 

臺灣非典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主題四:台灣民主治理品質的診斷(非常重要!)

民主品質(quality of democracy)的概念,最近為許多研究新興民主國家的學者所重視。因為民主體制不僅僅要回應公民政治參與的需求,也必須回應公民對於有效治理的期待,既要滿足「民治」的程序要求,也要達到「民享」的實質成效,否則民主體制無法建立牢固的正當性。一個良好運作的民主體制,不但能有效保障公民人權自由與參政權利,也同時能夠確保國家職能的運作更能貼近絕大多數民眾的需求與期待。「民主品質」的概念同時涉及民主體制的「程序」、「能力」與「結果」三個領域,而不僅僅限於定期選舉、多黨競爭、自由結社這些程序性的安排。

世界銀行在過去十多年也從增進發展的角度大力推廣「良好治理」(good governance)的概念。世銀的專家總結過去半個世紀的開發中國家發展的經驗,認為影響經濟與社會發展成敗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治理品質的好壞。世銀也為推廣這個政策理念,投下大量的人力與經費發展測量治理品質的指標,以及進行各國治理品質的定期評估。世銀專家最後歸納為六個基本指標,分別是公民表達及問責、政治穩定、政府效能、監管品質、法治、反貪污。其中只有第一個指標直接與民主化程度畫上等號。

阻礙台灣的民主實現良治的五個癥結

(一)惡質化的政黨競爭

1.   一個有效的民主過程,既要透過政黨競爭來充分反映社會上的多元利益與需求,也必須透過遵守民主規範、維護核心價值與基本共識來維持政治社群內部的凝聚力,以及維繫政治體制進行社會整合的機能。如果選舉競爭演變成慘烈的政治鬥爭,如果政黨與競爭對手間沒有起碼的信任與尊重,一個社會的核心價值與基本共識必然會逐步被掏空,公共權威的正當性一定受到損傷,政治體制的整合機能一定被嚴重侵蝕。

2.   藍綠陣營的政治菁英以及他們的追隨群眾在身分認同與政治社群想像上的分歧,尤其在統獨光譜上兩端的政治勢力,彼此間已不存在起碼的寬容、信任或尊重。很多政治人物戮力將選舉動員設計為重新凝聚身分認同的受洗儀式,或是幫助身分認同面臨威脅的團體所需要集體心理治療。政治人物將執政地位的競爭膨脹為一場「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殊死決戰,總統直選與半總統制的引進,更將中央層級政治競賽的「零和」邏輯推到了極致,每一場大選都變成社會資源動員能力的總較量,都將試圖抗拒泛政治化傾向的社會中立團體擠壓到邊緣。

 

(二)過度政治化與過度商業化的弱智媒體

1.   獨立於政府與政黨的新聞媒體在民主社會提供關鍵的政治溝通功能,媒體是公民與民選政治人物、政黨與政府之間最重要的溝通媒介,媒體發揮雙向溝通功能,既讓公民「獲得資訊」(informed),也讓公民「發揮影響」(influence)。

臺灣非典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主題三:小國的政治安全:芬蘭化(很重要!)

若以今天芬蘭的面積有33.8萬平方公里(約為臺灣的9.4倍),人口只有527萬人(不及臺灣的四分之一)來看,與過去的蘇聯或今日的俄羅斯相比芬蘭當然是個小國。但這國家2006年的GDP總值是2,107億美元,人均GDP40,007美元。而令舉世訝異的是,這個國家在過去六年中,竟有四次在世界經濟論壇(WEF)的全球競爭力排榜上名列前茅(2007年芬蘭排名第6,臺灣是第14)。在國際透明組織公布的最清廉政府榜單上芬蘭也是榜首。

然而在芬蘭的亮麗的經濟力背後,卻有一段坎坷的歷史,使得這個國家的全國上下,至今仍得過謹言慎行的生活;芬蘭人經濟生活富足,但政治敏感度卻高過歐洲其他各國,這是它從近代與蘇聯戰爭史所淬煉出來的生存哲學,也是一種特殊的政治文化或

者是戰略文化。「芬蘭化」(Finlandization)一字在國際辭典也因運而生,其狹義是指:在強鄰蘇聯的巨大陰影下,芬蘭的外交政策必須以不影響蘇聯的安全為考量;換言之,芬蘭人在外交政策上的運作空間有一定限度,即芬蘭人在處理國際事務上先得研究一下蘇聯的反應,並看莫斯科的臉色。而廣義的「芬蘭化」是指一個強權對一個獨立的弱小鄰邦使用有形的或無形的、直接的或間接的壓力,迫使某些弱小國家懾於其威力,而不敢作出逾越其容忍限度的行為。

幾世紀以來芬蘭一直是瑞典的一個省區,從1889年到1917年又淪為俄羅斯的國版圖的一部分。193911月芬蘭因拒絕蘇聯以保衛列寧格勒安全為藉口的割地要求,爆發蘇芬冬季戰爭。芬蘭以寡擊眾,以弱抗強,以為撐過一段艱險後,周遭的強國會伸出援手或直接介入,但畢竟求來的雨不大;初時雖也曾得鄰國(如瑞典)的奧援,但大國大多口惠實不惠。因此,即使戰爭初期曾使蘇軍迭受重創,但終因力量的過於懸殊,大國居於現實利益均袖手旁觀。畢竟在擁有400萬人口(戰爭時期)的小國和18千萬人口的大國之間戰爭的結局只有一種,也就是割地賠款在次年的1941年,割讓較蘇聯原先要求得更多的土地以換取停戰求和;1941年德軍攻入蘇聯,芬蘭決定與希特勒合作並和納粹德國結盟。但1943年戰局逆轉,德軍敗象漸露,使芬蘭不得不轉而公開表示親蘇。綜觀第二次大戰期間,芬蘭兩度對蘇作戰,陣亡8,500人,等於當時芬蘭人口400萬的五十分之一;所割讓的土地等於全國面積的百分之一;並賠償35千萬美金的戰債。

 

也就因為與前蘇聯打了兩次決定命運的戰爭:冬戰、續戰,使芬蘭領會到:在現實的國際社會中,小國受大國的脅迫時,若無其他大國奧援,與其硬碰硬直接對抗,不如採柔性政策因應;尤其當面子(國家尊嚴)與裡子(生存)難以兼顧時,芬蘭選擇能存活的裡子。為了生存,芬蘭硬生生吞下「割讓十分之一國土、六年內賠償6億美元、外交決定要經過蘇聯同意」的歷史屈辱,求得東腕無戰事;也因為芬蘭政策需看蘇聯顏色,甚至媒體自我設限,少見反蘇言論,連公共圖書館還曾列一千七百多本書為禁書,拒絕陳列,因為內容反蘇。德國媒體甚至發明Finlandization這個詞,來揶揄小國面對大國時的處處自我設限。

芬蘭這種「以小事大」的委屈妥協的外交政策,值得類似的「小國」殷鑑的是:

1.芬蘭人的超高政治敏感度完全源於歷史的經驗與教訓。在與蘇聯105天的冬戰中,雖曾也打過不少漂亮的勝戰,當時以為只要支撐下,會得到大國的介入以及鄰國的支援,但最後還是勢單力孤,獨自面對惡鄰;理查康登(Richard W.Condor)說:「沒有人會相信芬蘭能夠長期抵抗蘇聯的猛烈進攻,至少他們自己不信。芬蘭的唯一希望是,將入侵者擋在芬蘭之外,在災難降臨之前獲得外界的援助;或者竭盡全力阻擋侵略者的進攻,讓其感到進攻芬蘭是要付出巨大代價的,這樣侵略者就會同意以某種和平方式解決爭端。」因此,芬蘭在打落牙齒和血吞後,從冷酷的國際現實中體認到:求人不如求己。

2.冷戰時雖處於惡鄰旁,不但未被赤化還能維持自由民主體制。芬蘭與蘇聯的冬戰,被稱為歌利亞(Goliathe)巨人與大衛(David)勇士之戰。因為這是一場知其不可為而為的戰爭,除了出現奇蹟,從客觀條件比較,芬蘭是無勝算的可能。但芬蘭人依然勇敢面對,抵抗不屈。雖然最終以割地賠款收場,但國家主權保住了;更重要的是維護珍貴的民主體制。此外,這種「雖敗猶榮」的戰爭,卻也發展出獨特的戰爭哲學:「我知道打不過你,但是我要讓你知道,想吃掉我,沒那麼容易。」芬蘭的以小搏大全民防衛的毅力,除了讓蘇聯付出極大的戰爭代價外,最重要給野心者不敢造次的警惕:芬蘭雖小如蝌蚪,卻深藏致命毒素,大魚要吞食前不得不三思。

臺灣非典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二部份:時事考題

°主題一:總統選制的優缺分析

一般批評相對多數制的理由主要有二:

(1) 在相對多數制之下,如果參選人眾多,極可能發生當選人得票偏低,如此,不但總統的代表性容易遭受質疑,總統和國會的衝突也很難避免;

(2) 在相對多數制之下,因為當選無須爭取過半數選民支持,容易導致候選人強化極端的意識型態和特殊群體的利益,升高政治社會的衝突,有害民主的穩定發展。

不少人認為採行絕對多數制可以彌補相對多數制的缺點,其主要論點有二:

(1) 一個直選的總統既然不太可能虛位化,應該透過絕對多數制賦予他/她較高的民意基礎;

(2) 採用絕對多數制雖然選出的可能是「多數人的次佳選擇」,但至少可以避免產生「少數人最喜歡但卻是多數人最厭惡的選擇」。

一般主張相對多數制的理由主要是:

(1) 一輪投票決定勝負比較簡單、清楚,而二輪投票則勞師動眾、增加選務和社會成本;

臺灣非典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主題七:政府體制與改革

1.   議會制/總統制/半總統制的主要特徵?(課本6-6~20

2.   聯合政府的類型/成因/政黨加入誘因?(課本6-26~29

3.   社會分歧的類型/政治次文化的形成原因?(課本6-29~30

4.   司法獨立/司法人權(司法的民主運作原則)?(課本6-48~51

5.   國會一院制與兩院制的比較?(課本6-55~57

6.   單一制與聯邦制的區別?(課本14-11~13

 

°主題八:民主政治與民主化理論(此單元最為重要,建議考生將上課筆記與課本精讀!)

1.   民主政治的意涵(蘭尼+道爾)?(課本5-5~11

臺灣非典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主題一:國際政治理論

1.   理解國際現象的理論(課本12-3~5)。

2.   全球化的形成原因/主權國家是否消逝當中?(課本12-5~7

3.   影響外交決策的因素?(課本12-7~10

4.   恐怖主義的成因?(課本12-13~15

 

°主題二:政治發展理論

1.   政治學中「Political System」和「State」的概念意義為何?各自所涵攝的研究途徑為何?並評論其運用於政治研究的優缺得失。(課本11-3~5

2.   東亞國家的發展模式?(課本11-16

3.   政府介入經濟領域的模式?(課本11-12

臺灣非典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考題整體分析】

相較於去年地特考題絕大部分出自Ranney的教科書,此次就比較集中在政大所出版的相關書籍當中。第一題算是比較冷僻的題型,必須「小題大作」。據版主了解,此題在高中課本是基本教材,國考選擇題曾經考過,版主在多年前的教材中也曾經講解過,此循環在某些班系的總複習或題庫班中亦提點過,如果學員不健忘,相信至少能就契約說、武力說以及演化說等加以發揮。至於第二題,乃版主於考前總複習班一再強調要學員「必備」之趨勢考題,雖然題意「拐著彎」問考生,只要靜心分析,答案其實就在「燈火闌珊處」。

 

一、關於國家的起源,有哪幾種不同的學說,試分別說明之。

【擬答】

一般而言,所謂「國家」包含主權在內的四大要素;而關於國家起源的說法,學者們見解不一,其中又以十八世紀以降經由霍布斯等人發揚光大的「契約說」最受討論。茲依題意說明如下。

(一)國家的組成要素

1.   人民:國家統治權行使的對象。

2.   領土:包含領陸、領海與領空。

3.   政府:國家的統治機關,含中央及地方政府;著名學者韋伯稱其為「合法掌握暴力的機器」。

臺灣非典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5) 人氣()

(一)「主權」的意涵

所謂主權(sovereignty)是指國家擁有的至高無上的決策與執行政策的權威。當主權的觀念首先提出時,其目的在 支持 君主在其轄境內享有完全的管轄權,以對抗較小的封建領主、教廷與神聖羅馬各國皇帝的種種權力主張。主權理論對民族國家的奠立具有頗大的作用,它一方面為削弱國境內的地方勢力以增強中央大權的勢力提供理論基礎;另方面也在理論上抗拒了外來勢力(如教廷與神聖羅馬帝國)對民族國家的限制。

(二)「主權理論」對國家行為的作用

1. 在一國國境內,代表國家的主權者(統治者或政府)有權主張對其管轄下的領土與人民,行使排他性的管轄權。

2.另一是每一國家都聲稱主權不容侵犯,亦即按國際法獨立國的地位是「平等」的,而且其內政外國不容干預。

(三)「主權理論」的詮釋

1.絕對主權論

1)為主權是絲毫不容減削的,不論因何理由,都不容打絲毫折扣。推之極限,持這種主張者甚至認為國家的行動享有完全的自由,假如國際法原則,或條約義務對之產生妨礙,它可棄之不顧,這種觀點,對國際秩序的建立,世界和平的維持,國際組織均發展,都有害處。

2這種主張在內政上,也有實質影響,不少暴虐政權,在轄境內侵犯人權,整肅異己,每遇國外輿論之譴責,也常以此來為自己的行為辯護,並以此為藉口,鼓動國內的偏狹民族主義以謀對抗。

2.相對主權論

臺灣非典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