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簡評、淺解以及教材對照之處(特別回應某位鄉民的意見,感謝交流!),在此與學員們切磋!(很遺憾地,這次沒考出轉型正義及英國脫歐等更應景的議題,意在地特的朋友仍需多留意)

 

 

 

一、     何謂政治文化?根據Almond與Verba的論述,政治文化一共可以分為哪三大類型?試說明之。

【簡評】非常非常考古的題目,也因為簡單,若想要在試卷之間造成鑑別度,也許得加上一些新的亮點,在大家可能都以「公民文化」做為論述延伸的預想下,譬如去年地特的「混合型政治文化」概念就很適合拿來做區別並衝分數!

【淺解】

()政治文化的定義:《課本p.10-5

1.奧蒙(Almond):每一個政治體系皆鑲嵌於某種政治行動取向的特定模式中。

2.白魯洵(Pye):由一個政治體系的集體歷史與該體系成員生活史結合而成的產物。

3.佛巴(Verba):由包括經驗性的信仰、表達的符號以及價值觀三者所交織而成的體系。

()政治文化的類型:《課本p.10-5

1.提出者:由美國政治學者AlmondVerba1963年的名著《公民文化》一書中所提出。

2.研究對象:利用調查研究法,分析美國、英國、西德、義大利與墨西哥等國之民眾的政治態度以及對民主政治穩定程度的可能影響。

3.政治文化的類型學─兩位學者依認知、情感與評價三個面向,將政治文化劃分為下列三種:

(1)地方型政治文化:社會分工程度極低,通常由部落領袖集政治、經濟與宗教大權於一身,換言之,尚未產生專職的政治角色。

(2)臣屬型政治文化:人民對於政治體系以及政治輸出具有相當認知,但在政治輸入以及政治參與等能力方面,則顯得相當被動或者疏離。

(3)參與型政治文化:人民對政治體系、政治輸入、政治輸出以及自我能力上皆具備認知、情感與評價的能力。

()混合式的政治文化:《請翻閱總複習教材》

1.「臣屬/參與型」政治文化:

  一個社會由傳統威權結構逐步邁向民主時,若民眾在積極參與政治的同時,仍能尊重政府的權威與履行公民的義務,將有助於民主政治之穩定發展。

2.「偏狹/參與型」政治文化:

  指一個社會的民眾在積極參與政治的同時,彼此之間的政治信念與價值卻相當分歧,對國家認同與對政府權威之服從亦有所動搖,此將不利於民主政治之穩定發展。

 

 

二、民主政治如果是一種政治制度,該項制度必須具備哪些特質?而民主政治的具體實踐,其成功與否有賴於哪些條件。

【簡評】又是一道佛心來的考古題,課堂強調多遍了。但同樣的,若想要有令閱卷者耳目一新之感,咱們總複習課特意補充的有關Huntington之「平衡式民主」或Fukuyama最近致力提倡的「政治秩序」等觀點,皆可拿來做論述延伸!

【淺解】

()民主政治的基本特質:《課本p.5-6

當代美國政治學者蘭尼(Austin Ranney)認為,民主政治起碼包括以下四個原則,並據此將民主政治定義為:「一個依據主權在民、政治平等、人民諮商與多數決等原則而組成的政府形式。」

()民主政治的成功條件:《課本p.5-19&《課堂單元五筆記》

1.李普賽學派:前提條件論

(1)經濟條件

(2)社會條件

(3)文化條件

2.羅斯陶學派:結構互動論

政治條件或制度因素的完備。

()「民主品質」的鍛造

1.政府管理能力的提升:《課本5-65

除了「垂直課責」,亦須強化「水平課責」。

2.發展「平衡式的民主」:《請翻閱總複習教材》

美國已故政治學者Huntington認為,有效解決民主危機的方式在於系統性地考察「民主的活力」與「民主的治理能力」這兩個極端,並據此鼓吹「平衡式的民主」。Huntington認為,民主在很大程度上仍然需要「節制」,而根據他的觀察,當今各國的民主危機並非「民主不足」,反倒是「民主氾濫」。質言之,當今民主社會所缺乏的並不是對民主準則的信仰,而是一種「目的感」;也就是說,我們應該試圖更深層的問一問:「通過信仰民主準則到底想達到甚麼目的」?對Huntington等學者而言,一個「無目的性民主」的興起就是只側重「民主活力」的失衡民主,其擔憂這種民主體制並無法增長政體的壽命期。

 

 

三、何謂社會運動?二十世紀1960年代所出現的新型社會運動與十九世紀初期由勞工運動所啟始的社會運動有何重要差異?請分別說明之。

【簡評】這題若跟俺說寫不出來,對拼命講課的我而言真是太不公平了。總複習課也叮嚀過要留意,平時上課的回家作業也指定練習過,在考場上應該有「回甘」之感吧!

【淺解】

()社會運動的意涵:《課本p.5-47

係一種特別的集體行為模式,行為動機源自於成員的態度和渴望,通常是在鬆散的組織架構下行動,並要求某種程度的信仰和政治行動綱領。與自發性的群眾運動不同之處在於社會運動隱含某種程度的意圖與行動計畫。

()新型社會運動的特質:《課本p.5-50

1.傳統的社會運動是由受壓迫者或弱勢者所發起,當代的社會運動則吸引年輕人、教育程度較高者以及較為富裕者的注目。

2.新社會運動一般具有後物質的(Postmaterial)傾向,較關心生活品質(Quality of Life)的議題,而較不關心社會進步(Social Advancement)的議題。例如,雖然婦女運動側重物質上的關心,如同工同酬(Equal Pay)、機會平等,然而都是從一套與性別平等(Gender Equality)及反對父權制(Patriarchy)有關的價值衍生而來。

3.傳統的社會運動通常較少與意識型態有所關聯,而新社會運動一般則較標榜某種意識型態的主張(雖然未必有明確的立場)。廣義來說,它們的意識型態立場是偏向新左派,挑戰著現今被視為理所當然的社會目標和政治風格(Political Styles),並且也擁抱著對自由的追求,例如個人自我實現(Personal Fulfillment)和自我表達。

4.總言之,社會運動是具有高度信仰和政治行動主義的集合體,不以正式組織為必要基礎。新社會運動特殊之處在於─吸引年青人、教育良好而富裕者的能力,這些人一般而言具有後物質主義的傾向,他們也信仰新型態的政治行動主義,有時被稱為「新式政治」。

() 新社會運動對政府公共政策的影響:

1.新社會運動通常被理解為是一種理性的和工具性的行動者,它們對非正式的和非傳統的手段的運用完全反映出了它們的全方位戰略。

2.新社會運動的出現被廣泛地認為是後工業社會權力日益分散和支離破碎的證據。如此一來,傳統的階級政治就被一種「新政治」取代了。

3.這種新政治從既有的政黨、壓力集團和代議過程轉向了一種更具有革新精神與更戲劇性的抗議政治。

4.新運動不僅提供了新的、相互競爭的多元權力中心,而且通過抵抗官僚化和發展更為自發、有效和分散的組織來有效地分散權力。

 

 

四、國際體系是國家之間一個互賴的多元環境,國際行為者為了達到外交目的,所可能採行的政策手段有哪些?請說明之。

【簡評】這題對準備較不周延的學員而言會是個「突襲題」,比較完整的答案出現在Levine教授所著的《政治學中爭辯的議題》一書中,有10個常採行的外交政策手段(新版課本會整理一個政治學教室作為增訂)。其中有些概念在課本、總複習教材(特別是名詞解釋彙編那本)都有被整理進去,唸的比較完整的學員會有優勢;而就個人觀點,此題如果以美國學者Nye所提的「硬權力」、「軟權力」外加「巧實力」來鋪陳也是不錯的亮點(課堂上有提過這三個時髦名詞喲)。當然,這題的時事背景與南海風雲有很大的關聯。

【淺解】

()影響外交政策制定的三大層面:《課本p.12-19

1.全球層次:國際格局。

2.國家層次:地緣政治。

3.領導者層次:領袖風格。

()外交政策的權力手段:

1.聯盟:譬如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課本p.12-39

2.權力均衡:現實主義思維。《請翻閱總複習講義之名詞解釋彙編》

(小編按:請原諒版主此時的情緒~莫忘2016/07/12所謂「南海仲裁」結果……偉哉,現代政治學之父馬基維利的真知灼見!台灣當自強!)

3.經濟工具:譬如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

4.軍事力量:譬如行使恐怖活動。《課本p.12-30

5.裁軍和軍備管制:譬如簽訂各種「國際協定」。《課本p.12-38

6.強調集體安全:譬如聯合國部隊。《請翻閱總複習講義之名詞解釋彙編》

7.運用外交技巧:譬如協調或談判。《課本p.12-38

8.國際法:譬如國際海洋公約的規範。《課本p.12-39

9.訴諸國際組織:譬如國際法庭的仲裁或聯合國。《課本p.12-39~40

10.情報工作:譬如敵情蒐集。

*回應ptt鄉民SuperEmilio:

1.個人認為,題意當中的「互賴」字眼並非指涉國際之間呈現一片「和樂融融」的狀況;命題者應該只是在鋪陳國際政治中,國家或行為者之間彼此是「脣齒相依、牽髮動全身」的畫面,這畫面有您所側重的國際合作層次,但也不能否認會有「國際衝突」之可能~再仔細看一下題目,不是還有「多元環境」這個更需要想像的字眼?

2、順著這個邏輯,「現實主義」強調外交決策思維乃是依循著「權力」及「利益」等因素,本質上並不違反「國際互賴」這個題意,就像此次「南海風雲」,美日互賴、中俄聯盟,菲台成為權力平衡的巧妙支點,足證此理。(「互賴」本身就是一種相對情境)

3、再者,若「現實主義」觀點不能用之解題,無異於宣示此題只能偏重外交工具的「蘿蔔」,那像軍事、經濟制裁等涉及「棍棒」的答案皆無法入題……嗯,很難想像。

4、最後,「國際談判」是外交策略的工具而非目的,透過片面的軍事活動逼使對方開啟談判,或談判破裂重啟戰事的狀況,在這個「互賴」全球世界新聞中,常常出現。

以上,是小編個人解讀,與S大及有興趣學員同饗;版主沒有其他社群網站的帳號,建議同好可以直接在本部落格留言,方便版主與大夥兒互動切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臺灣非典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