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以下是今天地特四等政治學申論題的淺解&課本頁數對照。個人覺得出得滿漂亮的,並不會太難,也是目前受關切的政治現象。然而,陷阱就在「審題的功夫」!譬如什麼是政治偏袒(political bias)?人家有附英文唷,我在考前部落格才回覆某位學員說bias這個字就是「偏見/偏差」的意思,那不就是「權力的第二面向」乃至「第三面向」的概念嘛!又譬如「選擇選舉制度該考慮的因素」?還記得我在課堂上常常掛在嘴邊的口頭禪嗎?!我嚐說很佩服Waldo能把社會科學的價值取捨區分成「希臘」與「羅馬」,其實就是這兩個大因素而已啦!如果將題目看成「選舉該考慮的因素」而寫成「有意義的選舉」、「秘密投票」…巴拉巴拉這些,儘管有些相關,但並不完全切題唷。課本上面都有特黑強調關鍵詞,趕快吸收吧,別再遺憾下去了!

 

 

 

 

一、有些人認為大眾媒介雖有實現民主治理的能力,然它所所提供的政治觀點、內容,亦常充斥著明顯的政治偏袒(political bias)。何謂政治偏袒?其造成的原因為何?通常會以那些形式加以呈現?

【淺解】

()「政治偏袒」的意涵:(可參閱課本p.9-29~30)

根據傳播學者的研究指出,媒體最突出的影響在於強化而不是改變民眾既有的信念;心理學家與社會學家也發現,一個人的信念模式和他所選擇接觸的人事物關係密切,選擇性(Selectivity)意指人們在資訊篩選過程中,傾向選擇他們想要知道的,換句話說,態度與意見的形成是建立在「因信而見」,而非「因見而信」上。換言之,當以下三種狀況出現時,「政治偏袒」隱然成形:

1.選擇性暴露(Selective Exposure):一個人選擇媒體呈現新聞的方式是建立在他們的偏好上,例如一個新聞節目在報導立場上有偏差,不合觀眾的胃口,觀眾定會馬上轉臺。

2.選擇性認知(Selective Perception):意味著個人會傾向選擇他們喜歡看的東西,例如民主黨的死忠支持者會自我審查所看到的新聞內容,會不會有違民主黨員的立場。

3.選擇性保留(Selective Retention):每個人所記憶的訊息內容,經常是自我審查下的結果,也就是說個人會選擇符合自己觀點的資訊,然後將它記憶下來,其餘的則不是被遺忘就是被刻意忽視掉。

()造成原因:(可參閱課本p.9-28)

1.傳媒的「議程設定」:

對於電視新聞的批評最多集中在新聞主播對其想突出的政治新聞所表達意見的方式。選擇什麼議題報導原本就是很主觀的判斷,像製作核能發電、流浪漢的處境、藥物濫用的危險等專題報導,主播扮演的角色相當吃重,甚至可以說是議題設定(Agenda Setting)的靈魂人物,他必須從人民認為重要的事情中設定出報導主題。誠如孔漢(Bernard Cohen)所言:「在多數時間裡,大眾傳播媒體在教育人民思考什麼,可能談不上成功;但卻很成功地讓人民在思考時暈頭轉向。」

2.傳媒的「點火效果」:

電視新聞有一個點火(Priming)的效果,特別是對人們政治評價標準的改變而言。例如電視新聞對於廢止核武有先入為主的觀念,一定會有不少人在此影響下,以過去是否曾努力降低核戰發生的可能性,來評斷總統的表現。

()呈現的方式:(可參閱課本p.9-26)

1.議題設定效果(Agenda-setting Effect):係指傳播媒體所選擇報導的新聞內容,會影響民眾對該相關議題重要性的排序。

2.預示效果(Priming Effect):根據研究顯示,民眾經常曝露在特定的資訊或內容之下,會催化特定概念,並將某一事件與該概念相連結。

3.框架效果(Framing Effect):指媒體報導事件的歸因,會影響民眾的態度方向。

4.樂隊花車效果(Bandwagon Effect):指民眾傾向支持在民意調查中較為領先的候選人。

5.第三人效果(Third-person Effect):指民眾認為媒體的內容對於自己或是與自己相似者的影響效果,遠低於對其他人(第三人)的效果。

 

 

二、政治學者杜瓦傑(Maurice Duverger)認為不同的選舉制度,對於一個國家政黨體系的形塑有相當的影響,試敘述其論點為何?並就您所見,論述一個國家在選擇選舉制度時,所應考慮的因素為何?

【淺解】

()選舉制度與政黨體制的關連:杜瓦傑法則(課本p.7-12~14)

1.杜瓦傑法則(Duvergers Law)的概念:

(1)相對多數決制傾向產生兩黨制:

真正具有獲勝實力的候選人數目應不至太多,而且在選民的「策略投票」下,選票易集中於兩個主要候選人身上。因此,只要這個國家在其他方面的議題上並無重大分歧或對立,經過幾次選舉之後,該國的政黨政治將漸漸走向兩黨競爭的形態。

(2)比例代表制易導致許多相互獨立政黨的形成:

在實施比例代表制的國家當中,選民投票的對象與議席分配的單位,主要以政黨為主,故幾乎都是走向多黨政治。因此,也有批評指出,無黨籍人士的參選空間,在比例代表制下被嚴重的忽視。

(3)兩輪決選制易形成多黨聯盟:

在第一輪投票中,除非有人有實力拿下過半數的選票,否則此時主要候選人的首要目標,乃是希望擠入前二名的第二輪的決選名單中;而次要候選人則希望爭取一定比例的選票,以作為政治利益交換的籌碼。因此,兩輪決選制易形成多黨聯盟。

2.杜瓦傑法則的成立乃是建立在如下兩項因素的作用:

(1)機械性因素(Mechanical Factor):機械效果所指的是選舉制度對各政黨在選票與席次之間的轉化情形。一般而言,多數代表制經常有利於大政黨而不利於較小政黨。

(2)心理性因素(Psychological Factor)─「策略性投票」(Strategic Voting):由於機械效果的偏差,而當原本支持第三黨的選民瞭解到他們將選票投給第三黨形同浪費選票時,他們自然會傾向於將選票移轉給他們原本不打算支持的兩大政黨中較不討厭的一方,以防止他們最不喜歡的一方當選。此種現象亦被稱為「棄保效應」。

如果要擴充篇幅,這裡可以放上〈杜瓦傑法則的修正〉(課本p.7-27)

 

()選制選擇的考量因素:(課本p.7-31)

根據政治學者DunleavyMargetts檢討相關文獻與實際國家經驗之後,提出以下兩個判準做為解釋選舉制度變更的評價準則:

1.民主判準(Democratic Criteria):

強調者係選舉制度如何體現民主政治的價值程度,其內涵包括了政治平等、觀點的代表、課責以及有意義的選舉等四方面要求。

2.國家管理判準(State Management Criteria):

強調者係政府推動政策與解決衝突的管理能力,包含了選舉制度必須可以促進國家的可治理性(Governability)、促進政黨體系的穩定以及協助處理社會衝突等。

是以,以多數代表制原理而設計的選舉制度,比較傾向關切如何提升國家的治理能力,故容易形成單一多數政府以及有限的政黨數目是其主要考量,當然此種選擇可能犧牲政治平等以及無法有效反應社會結構。相對的,依比例代表制原理而設計的選舉制度雖然可以在相當程度彌補多數代表制所無法實踐的政治價值,卻也是以犧牲清楚的政黨政治以及責任政治做為代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臺灣非典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