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一題傾向三等的政治學申論題(其實,公共政策也得要留意這題)給要上考場的學員練習,參考擬答附錄在後,請加油!

基於虛擬網路世界對政治生活的衝擊,這幾年社會科學界興起一股「後真相」(Post-truth)或「後事實」(Post-fact)概念的探討。請問:在「後真相」的世界中,政治資訊的傳播會遭遇怎樣的挑戰?虛擬網路對政治傳播可能帶來怎樣的負面影響?最後,您認為該如何因應這個「後真相」年代?

 

 

 

參考擬答:

(一)「後真相」社會對當前資訊傳播的挑戰:

1.氾濫的不實資訊:

一般而言,可將「不實資訊」分為六種:

(1)脈絡錯置的真實資訊

(2)偽裝成我們已知的新聞媒體的假新聞網站

(3)專門生產假新聞的網站

(4)假資訊

(5)被扭曲的內容

(6)被模仿的內容

2.「不存在」的真相:

在不同程度上,我們已無法就什麼是確知的基本事實達成共識,真相或是事實並不存在,因為每個人感知到的面向都不相同。

3.陰謀論充斥:

美國著名法律學者凱斯.桑思汀(Cass Sustein)在《剪裁歧見:訂做民主社會的共識》第一章分析了「製造、維持和傳播陰謀論的一些心理機制與社會機制」。桑思汀指出,除了謠言與臆測之外,有些陰謀論的形成是因為「殘缺的認識論」。換言之,我們所知的資訊相對而言很少,而且多半不正確,但這些資訊卻足以支持某些極端看法。陰謀論成敗的關鍵在於人本身的傾向與信念,而其傳播依賴「社會流瀑」(social cascades)的作用,並藉由「群體兩極化」(group polarization)、「選擇效應」(selection effects)等情況而更強化。

4.回音室(Echo Chamber)的世代: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同溫層。譬如臉書的演算法導致同溫層的快速增厚,使得不同意見更難以穿透。

(二)虛擬網路的可能負面影響:

1.憂慮的「潘朵拉」劇情(Pandora Scenario),認為ICTs 就像一個潘朵拉的盒子,因為「數位落差」(Digital Divide)的問題,引進ICTs 來操作民主,只會更加惡化本來就已經不平等的社會。

2.虛擬社群固然可以提供公共參與及即時公投而促成「激進民主」的實踐,但現實世界中所顯示的總趨勢卻是「增強既有的權力結構」,換言之,「會吵的孩子」有可能在網路空間扮演不甚理性的意見領袖角色。

3.如果將來的世紀是一個科技主導我們生活的世紀,我們希望民主政治的發展可以因此獲益,科技發展的酸甜苦辣必須受到民主價值的引導,使科技成為我們可貴民主的輔助者而非侵蝕者,但是,這樣的期望是否成真的關鍵不是在於科技的格調與品質,而是在於我們政治制度的品質,以及公民的格調。

(三)因應之道:事實查核

1.基本意涵:

事實查核,特別是比較熟悉的「政治事實查核(political fact-checking)」乃是近十年興起的報導形式,通常由媒體、獨立機構或非政府組織進行,透過搜索公開資料與訪查可靠消息來源,審視政治人物、社會有力人士、名嘴的公開發言,判斷言論是否真確、發言是否有歪曲脈絡,達到公民知情(informed)的作用。

2.預期達成目標:

(1)公眾課責:

使政治人物、社會有力人士、名嘴的公開發言基於真確事實,從而對公眾負責。事實查核的存在,理想上希望提高他們做出不實陳述時需付出的成本,使他們在提供不實資訊或歪曲脈絡前能三思後行。

(2)提升公共討論的品質:

當公眾在討論重大政策時,事實查核理想上希望能點出一般大眾可能會有的錯誤迷思,透過報導將之排除,使得公共討論能在真確事實的基礎上進行,從而提升討論品質與政策效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臺灣非典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