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馬克思在19世紀特殊時代背景之下曾說「宗教是人民的精神鴉片」,並進而主張無神論,而就心靈寄託乃至昇華的角度來看,宗教卻不必然只有「麻痺」這種消極功能。常看到社群網站有熱心大德在考前發送「文昌筆」或「文昌帝君陰騭文」,我也來個「宗教平衡」,下面兩張卡片給要上考場的主內弟兄姊妹加油打氣,平靜信靠中在主裡得力!

另外,提供一題選擇題,一題申論題給學員「進階準備」,主觀上希望不要考的這麼難,禱告吧!

 如應展翅上騰m  

 耶穌從不缺席  

 

 

 

 

 

 

 

 

 

 

 

 

☞進階申論題(調查局的學員也得留意)

國際移民現象的政治層面研究

✎移民理論的視角欠缺:

Aristide Zolberg 早在 1978 年就曾指出,只從經濟或人口的結構或移民的動機來瞭解移民現象事實上十分的片面。經濟、人口結構或移民動機等因素能夠解釋移民現象的前提乃是移民的行為不受到任何來自移出國或移入國政府的限制,但在現實世界中,對跨國人口移動毫不設限的情況只在少數國家短暫存在過。因此雖然經濟或人口結構及移民動機能夠有效解釋 一國「境內」的移民現象,在「跨國」移民方面,移入國與移出國政府之國家利益才是解釋跨國移民現象的主要因素。就國內移民而言,移民與否的決定權是在移民者本身;但就跨國移民而言,移民與否的實質決定者實際上是制定移民政策的政 府—特別是接收國的政府。換言之,國家的偏好比個人之偏好 對於移民現象的發生更具決定性之影響

 

✎移民現象的政治學解釋:

從國家角色分析移民政策:「Bringing the State Back In」

社會中心論的缺陷:

跨國移民早已不能夠再用「『推』與『拉』兩股力量平衡 後之結果」來描述了。今天推動全球移民流向以及流量的力量 當中,非但來自移民輸出國的「推」力早已遠遠超過了來自移民接收國的「拉」力,接收國政府的管制政策已形成了極大的阻擋力量。因此要解釋今天的國際移 民現象,「推」力與「拉」力之外,接收國政策的「阻」力早 已成了影響移民現象、數量、種類、組成的一大重要變數了。在此背景下,政治學者所提出的所謂「移民理論」更精確的說 其實是移民接收國的「移民政策理論」;同時其對於移民之分析大致圍繞著幾個主題,包括:何以不同接收國對於抵擋移民有不同強度的阻力?無論阻力的方式、強度為何,接收國移民政策的共同點為政策目標以及政策結果之間越來越明顯的政策鴻溝(policy gap),此一鴻溝發生的原因為何?「國家」在移民政策的制定與執行過程中扮演什麼角色?

 

☛國家中心論/新制度主義所提供的嶄新解釋:

➤國家認同與國家利益的糾結:

移民政策一方面反映了國家認同、另一方面又反映了國家利益;當國家認同與國家利益相矛盾時,移 民政策便必然反映一國政府以及人民經過對二者權衡取捨、掙扎角力後的結果;而這也是為什麼接收國移民政策本身往往充 滿了矛盾。所謂外來移工是接收國「既想要卻又不歡迎的」 (wanted but not welcome)正說明了國家認同與國家利益間的矛盾

➤政治制度的中介作用:

一國的經濟發展、法律傳統、以及政治制度對於接收國移民政策皆有顯著 的影響,而其中接收國政治制度的安排又能左右其他因素的重 要性

例如在瑞士,直接民主往往導致反移民情緒快速被反映到政策之中。

英國,由於地方選民的意見會快速被國會吸收,因此也導致與瑞士類似的效果。

相反的,在統合主義盛行的北歐國家,移民較不容易被泛政治化。

德國,自主性極高 並且擁有廣泛審議權的法院使得移民所享之社會權得到確立。

奧地利,永久中立國的地位及其對社會夥伴的重視同樣限縮了移民政策的選項。

至於在美國,上述利益導向之移民政策理論所凸顯的強有力的族群以及商業遊說則深深影響著其移民政策

 

※資料來源:盧倩儀,〈政治學與移民理論〉。

 

☞進階選擇題

為了有效節制總統片面宣布海外駐軍甚至宣戰,美國國會在哪一年通過著名的〈戰爭權力法案〉(War Power Act)

(A)1974年      (B)1984年

(C)1968年      (D)2018年

 

答案:(A)選項

※資料來源:Heywood,《政治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臺灣非典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