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企業文化是怎麼回事?到底有沒有這個東西?

其實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很多文化研究牽涉的範圍很深也很廣,但是我想最重要的,是先理解一下,「文化」到底是什麼?讓我用些簡單的概念來說明吧。

「文化」這個詞,出現的時間很晚,而且解釋的方式也很多。譬如說心理學大師佛洛伊德,就傾向把文化和文明這兩個概念混在一起談。他認為,文明的起源,其實是來自於社會試圖對部分人性的壓抑。

怎麼說呢?讀者試想一下,原始社會中,人類還沒有建立法律,一個部落若要延續發展,必須要對部落中某些人的某些行為有所限制。佛洛伊德認為,多數的原始社會至少會限制兩種行為——暴力與亂倫。這不難理解,在社會中,總有些人的體格優於一般人,可以很輕易的欺負別人,那麼,當然要對暴力行為有所限制才行,總不能任由某些人仗著體格優勢,到處欺負人吧。至於禁止亂倫行為,更是一個社會延續的重要因素,我想不需要多做解釋了。

後來,德國的法蘭克福學派學者,把這個觀念更進一步的加以發展。根據赫伯特.馬庫色(Herbert Marcuse)教授的說法,在當代社會中,壓抑大幅度地延伸。譬如人一出生,就必須接受文化的洗禮,告訴我們該遵守什麼,什麼該做,什麼又不可以做。在資本主義的工業社會中,人們所感受到的壓抑就更巨大了,而馬庫色認為,這些對人類行為或是心靈的限制,大都是非必要的。

譬如說,我們朝九晚五、拚命的工作;我們幾乎無時無刻不受到商業廣告的洗腦,認為所謂的成就,意謂著富裕的物質生活;認為成功的人,就該買什麼車,就該買什麼房子;認為穿戴了某些東西,就會讓一個人獲得別人的尊重等等。

看看你周圍,現在是不是有很多人,努力工作存了一筆錢,然後去買個名牌包或某種奢侈品來犒賞自己?根據馬庫色的說法,這都是基於一種人性的壓抑,因為很多人似乎認為,個人的價值都是來自這些外在的物質,因此,為了得到他人的尊敬,得到社會的認可,必須拚命工作賺錢,好讓自己買得起這些名貴的東西。也有學者指出,現代人對名牌物品的迷戀,就像是人試圖穿戴上某種形式的制服,想像這些東西能讓自己進入另一個社會階層。

馬庫色直接質疑了資本主義對物質和人性的假設,並主張解放壓抑,後來間接促成了一九七0年代的性革命。這場性革命的最主要貢獻之一,就是讓人們開始接納人、文化和性的多元性,之後人們對同性戀的態度也逐漸轉變,女權運動也出現相當大幅度的進展。

當然,也許有讀者未必認同馬庫色的想法,但是這裡我想說明的重點在於:文化的起源,其實是「壓抑性」的,是規範人的行為和想法的一種重要產物。就像魯迅在作品中曾說過的一句話:禮教吃人。儘管現在很多社會已相當開放,還是有很多文明中的規範依然非常嚴苛——譬如很多中東伊斯蘭教國家對女性的壓抑,就是文化壓抑的一個典型例子。

企業文化,就是一種壓抑性的東西,因為它所要求的,是員工徹底的自律,要員工徹底把自己的利益放一邊,全然地接受企業的目標。請看看以下對話吧:

企業文化理論誕生之後……

女:親愛的,你今天做了什麼?
男:我改良文化,帶領員工進入完美新世界。

女:為什麼呢?
男:我們公司的文化有問題,員工懶惰,又不肯超時工作,也沒有把公司目標放在人生目標的第一位,所以我改造他們。
女:怎麼做?
男:我重新設計理想的組織文化,讓員工相信,他們是公司最重要的資產,鼓勵員工把客戶當成最好的朋友,也願意無條件為公司付出。最後員工全都懂得自律,每天自動加班。

一個高階主管如果想創造、或是改造一個新的企業文化,當然得宣稱自己是基於全體的最高利益出發(我們暫不去討論這個高階主管出於自利的可能性)。說穿了,也就是希望員工無條件為公司付出,徹底認同公司的目標與利益,而把個人利益放一邊去。可是,現實中,事情可沒那麼簡單。

把一些標語掛在牆上,或是每天開個策略會議,加強員工的服從度,當然很簡單。只是員工可未必真的會被洗腦,也未必真的會天真地把自己的利益放一邊去。所以,管理者往往得設法用些別的技巧,例如激勵理論,就提供企業一種創造文化的方式。

試想一下,假如一家公司把每個員工的底薪壓到極低,每個人大部分的薪水都必須來自於績效,那麼可想而知,這家公司很可能就出現一個瘋狂追求績效的企業文化來。當然,如果情況更嚴重的話,可能就會產生道德上的問題。

作者:徐詩偉(轉載自聯合新聞網2010/2/1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臺灣非典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