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等考試】

 

一、對於「什麼是政治」學者們有不同的看法。請分別從規範的、權力的與政策制定的三面向,說明政治的意涵。

【淺解】

本題算是基本題型,但要寫的好必須有些「綜合能力」。儘管題意已經指出三個必須論述的關鍵詞,若能適當結合「傳統時期」、「行為主義時期」以及「後行為主義」等研究途徑的主要指涉,當有畫龍點睛之妙。

﹝破題﹞(請參閱黃靖,2013,《縱橫政治學》,p.1-5)

站在英國政治學者Heywood的肩膀上,點出「政治」的「綜合性定義」乃是「人們制定、維繫和修正其生活一般規則的活動」。

﹝主體﹞

(一)「規範面向」的政治意涵:(請參閱黃靖,2013,《縱橫政治學》,p.1-6)

1.以1880年之前的「傳統時期」為主,側重在「政治哲理」的探討。

2.例舉:古希臘政治學之父亞理斯多德之「政治等同於公共生活」。

(二)「權力面向」的政治意涵:(請參閱黃靖,2013,《縱橫政治學》,p.1-12)

1.以二戰之後的「修正時期」為主,側重在「個體或團體的實證政治行為」。

2.例舉:美國著名政治學者拉斯威爾之「Who gets what, when, and how」。

(三)「政策制定面向」的政治學意涵:(請參閱黃靖,2013,《縱橫政治學》,p.1-11)

1.以1970年之後的「後行為主義」為主,側重在國家機制對「改造社會」的作用。

2.例舉:譬如伊斯頓所標舉的「公共政策」取向;或蘭尼所指出的「制定政府政策的過程」,並據此認為「政府」在五個特徵方面不同於一般的「社會組織」,包括「支付最大的賭注」等等。

﹝結語﹞

用「新制度主義」做鋪墊,點出目前流行「中層理論」(meso-)。

 

二、審議式民主(deliberative democracy)為當今最受廣泛討論的民主政治理論之一,請說明何謂審議式民主?它與現行許多民主國家所採行的代議式民主有何差異?

【淺解】(請參閱黃靖,2013,《縱橫政治學》,p.5-38~39)

恭喜!又是基本考古題。關於這個主題,課堂筆記已經整理地相當完善;所需留意的只是在「既定篇幅」之內將考點儘量說明清楚即可!

破題﹞

站在德國學者哈伯瑪斯的肩膀上,點出「理想的言談情境」這句話,並指出此民主理論的企圖在於將「投票中心」轉變成「討論中心」。

﹝主體﹞

(一)審議民主的意涵:

1.審議:「不論贊成或反對,皆須陳明理由」。

2.民主:「受特定政策影響的利害關係人皆有資格參與公共事務的討論」。

(二)審議民主的運作方式:

召開能結合「代議民主」與「參與民主」優點的「公民會議」。

(三)與「代議民主」的差異:

1.評價「代議民主」(又稱「總合民主」):

(1)優點:被假定透過形式程序能表達「多數意見」。

(2)缺點:可能強化原本已經不公平的權力分配。

2.審議民主的卓越性:

(1)就結果而言:比代議民主更能提高決策的正當性。

(2)從過程而言:比代議民主更能縮減資訊不對稱。

(3)從民主理論本身而言:比代議民主更能造就「知情的公民」。

 

三、英國與美國的國會(parliamentcongress)都是兩院制,請比較英、美兩國兩院制的異同。

【淺解】(請參閱黃靖,2013,《縱橫政治學》,p.6-64~66)

此題屬「比較政治」題型。既然要比較,更需綜合整理能力才能拿高分。所幸咱們課堂上的筆記應該寫的還算詳盡囉!

﹝破題﹞

有兩位「巨人」必須站其肩膀:其一,英國政治思想洛克說:「國會乃是人民代表辯論公共事務的論壇」;其二,最重要者是美國政治學者李帕特指出:相對於美國兩院制國會之權力對等,英國的兩院制乃是「近似的一院制」。

﹝主體﹞

(一)「國會」的功能:

簡單說明一下即可,包含「立法」以及「政治甄補」等在內。

(二)英美兩院制之比較:

1.相同點:(此即兩院制的優點)

(1)預防多數統治。

(2)有效牽制行政部門。

(3)擴大代表權基礎。

(4)更充分的法案審議。

(5)周延憲法精神的護衛。

2.相異點:(這部分要寫仔細一些)

(1)歷史意涵不同:還記得「康乃狄克大妥協」的故事吧?查查筆記!

(2)第二院的權力基礎不同:英國的上議院並不具備民主性。

(3)第二院的權力地位不同:英國得上議院只有法案延宕權。

(4)黨紀的貫徹程度不同:英國標榜「政黨政府」;美國則「黨紀鬆弛」。

(5)議長角色不同:英國崇尚「議事中立」;美國則以「多數黨領袖」充之。

 

四、民意是什麼?民意調查資料的蒐集如何進行?一份完整的民意調查報告應包括那些內容?

【淺解】

此題屬「技術性」題型,係「現代公民常識題」,應該很好「唬爛」!

﹝破題﹞

引用美國政治學者蘭尼對民主政治的四大定義,其中「大眾諮商」即是「政府必須要具備知悉民意的管道」。

﹝主體﹞

(一)「民意」的特徵:(請參閱黃靖,2013,《縱橫政治學》,p.9-4~5)

如果依循政大的版本,共有五個小標題,包括「公眾偏好的綜合」等等。

(二)民意調查資料的蒐集:

‧版本Ⅰ:(請參閱黃靖,2013,《縱橫政治學》,p.9-7)

可從「流程面」下手,譬如「抽樣」、「設計問卷」等等,大概有五個小標題。

‧版本Ⅱ:(請參閱黃靖,2013,《縱橫政治學》,p.9-7~10)

也可從「樣本的取得」切入,那就大別成「普查」及「抽樣調查」兩類。

(三)民意調查報告的內容:

只要平常有注意坊間的「問卷」,大致上應該能掰的出來。包含:

1.研究主題 2.研究假設 3.研究方法 4.資料蒐集方式 5.資料分析以及5.重要研究發現等等。如果完全寫不出來,至少要寫出一份合格的問卷必須滿足「信度」與「效度」兩大指標,多少爭取一些分數!

 

【四等考試】

 

一、請比較意識型態(ideology)與觀念(idea)的主要差異,並分析意識型態之主要內涵。

【淺析】(請參閱黃靖,2013,《縱橫政治學》,p.11-32)

這題考了好多次了;比較不同是此次要先把「觀念」這個「小集合」與「意識型態」這個「大集合」做簡單的區分而已!

﹝破題﹞

不做第二人想,當然是引用法國十七世紀思想家「狄崔西」先生囉!

﹝主體﹞

此部分要結合我們課堂發下的《政治學名詞解釋彙編》,主題七其中的第一條目:

(一)「意識型態」與「觀念」的主要差異:

1.層次不同:「觀念」僅僅是一種「想法」;而「意識型態」則是這些想法的集合,係「科學化的觀念」。

2.運作不同:「觀念」傾向於「靜態理解」;但「意識型態」則是許多浮動觀念的串連,其類似「政治哲學」,通常指向「大型的社會運動」。

(二)「意識型態」的主要內涵:

按狄崔西的說法,係一種「觀念的科學」,包含「世界觀」在內等三的主要命題。

(三)例舉:譬如以「馬克思主義」為例,套用上面三個命題進行解析即可。

 

二、政治文化如何形成以及傳遞,一直是政治學者研究的焦點之一,其中有關政治學習的效果是否得以持續或改變,學者提出終生持續(lifelong persistence model)、終生開放(lifelongopenness model)、生命週期(life-cycle model)以及世代(generational model)四種解釋模型,請分別說明之。

 

【淺析】(請參閱黃靖,2013,《縱橫政治學》,p.10-9~13)

 

喔喔~~上課學員可以見證!多次在課堂中提醒學員要特別留意了!

﹝破題﹞

政治學之父亞理斯多德曾說:政體的良窳端賴「教育」與「法治」。就前者而言,即是思考如何培育一個人去學習妥適的「政治性格」;因此,政治學習或稱政治社會化,也就是探討影響一個人政治信念和行動的種種因素。

﹝主體﹞

(一)政治社會化的兩個主要界說:

1.政治學習層面:自我表現的。

2.社會體系維繫層面:透過灌輸的。

(二)政治學習的四種模型

1.終生持續模型:效果持久。

2.終生開放模型:隨時吸收新資訊。

3.生命週期模型:由熱情轉趨穩健。

4.世代模型:詳述英格哈所提出的「物質主義」與「後物質主義」差別。

﹝結語﹞

 

以「特殊事件」或「長期效果」做為舖墊,譬如911事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臺灣非典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