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去年底解題講座之後一直忘記PO上來…遲來的分享,給有需要的學員參考(紅色字體部分是我們課堂講義資料的參照處)

拜個晚年~~~

鼠年心想事成、全球防疫加油、平安!

 

 

四等考試

甲、申論題部分:

一、請說明「官僚組織」或「官僚體制」(bureaucracy)的意義及其具備的功能?為什麼一個以效率見長的組織形式,會使人們沒有好感?(25)

【擬答】

()官僚體制的意義:黃靖編著,2019,《縱橫政治學》,p.1-17

根據官僚理論創建者德國學者韋伯(Weber)的見解,官僚體制乃是依循「合法理性權威」建構的文官組織,行政首長憑恃合法統治權威,根據法律賦予該行政職位的權威,決定政策與採取行動。當神格領袖權威發展到某一階段後,必然趨向高度的組織化及制度化,否則其統治權威便不易維持。換言之,民眾之所以願意服從政治領導者,並非個人因素之故,而是因為法律賦予的領導地位。因此,在此階段,法律規範即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當然,唯有多數人民認為政府的存在是依法而治,行政首長的合法性權威才有意義。

()官僚體制的功能:黃靖編著,2019,《縱橫政治學》,p.5-61

1.處理資訊:

文官負責蒐集、保存和分析關於人民及社會運作的大量資訊。這些資訊成為重要的資料庫,它可以用來記錄社會活動、衡量公共政策的本質和影響,以及瞭解當前攸關公共價值分配的決策與行動。

2.提供專業知識:

許多文官在專業領域當中累積豐富知識,這對國家採取明智的政策和行動而言具有很大助益。

3.提供公共財和服務:

執行政策是文官系統的主要工作,文官必須持續不斷地詮釋和推動公共政策,而這些政策經常能夠提供個人及社團公共財和服務。

4.管理和落實公共政策:

在文官負責詮釋和推動的公共政策當中,許多是替個人或團體設定行為規範。這些規範涵括的範圍很廣,有的是要防止企業聯合壟斷;有的則是要落實交通規則;還有的是要保障少數族群公民權利。

5.汲取資源:

在這方面,文官同樣扮演多重角色。有些文官負責向個人和企業收稅;有些文官在國營企業任職,提供人民商品和勞務。這些活動的目的在於將資源源源不斷地提供給政治系統。

()官僚體制的缺失:黃靖編著,2019,《縱橫政治學》,p.1-19

1.過分強調機械性的正式組織的功能,而忽略了組織的動態面:組織人員之間會產生互動的行為關係,而各個人的觀念、信心、忠誠及其他情操都藉著彼此互動的關係,獲得交流的機會,於是彼此間也就會產生友誼和親密感,形成團體意識,進而促進或妨礙工作推行的效率。理想型組織完全忽略了人員的感情因素及工作團體內非正式組織的影響,不能不說是一個極大的缺點。

2.受過訓練的無能(Trained Incapacity)的現象:事業分工固能促進工作效率,但專業人員只能適合於一定的工作環境,一旦工作環境改變,這些專業人員就會力不從心,無法適應新的環境。

3.易忽略服務對象的利益:升遷依照年資,固可減少團體內的競爭,造成組織的穩定和良好的團體精神;但亦常使人員只注意如何保護其既有的利益而忽略了服務對象(Clientele)的利益。

4.層級節制減弱了上級對下級的影響力:嚴密的監督不僅使下級人員缺乏自動自發的精神,甚至引起他們的不滿,於是陽奉陰違,做表面文章,掩蓋了事實,使上級長官成為一大傻瓜。

5.目標錯置:法規只是組織達到目的所使用的工具而已,但因對法規過分重視,遂使人員產生一種錯覺,認為遵守法規本身就是目的,因而忽略了組織的目的。

6.缺乏企圖心:成員永業化的趨向,固有助於組織的穩定和維持,但當一個人或組織感到很安全以後,就會失去爭取更完美、更理想的奮鬥精神,停滯不求進步是韋伯機關組織體系之最大缺點。

7.過於規範性:韋伯對於機關組織體系的分析,非根據實驗主義而來,只是憑主觀觀念的想像而構成的一種理想組織形態而已。換言之,即其理論的許多要點,如付諸實際的證驗,則不無矛盾之處。

 

二、近年來觸目可及的各類民意調查發現,固然成為政府施政乃至公民參政所需民意來源之一,但是有關民意調查的設計執行和分析解讀,也引發不少的爭議。試分別從民意調查的抽樣設計、問卷設計和執行程序等三部分。說明應注意之處。(25)

【擬答】

()民意調查的意涵:黃靖編著,2019,《縱橫政治學》,p.9-10

由於普查成本浩大,因此諸多經濟與社會問題,目前係以抽樣調查方式蒐集所需資訊,亦即以科學上之機率方法抽取部分觀測單位(樣本),再利用統計學之推論技術,對整體事物或現象做推估,使在可以接受之誤差範圍內,迅速獲得目標資訊。

()進行民意調查應須注意之處:

1.在「抽樣設計」部分:黃靖編著,2019,《縱橫政治學》,p.9-10

最重要的莫過要符合「隨機抽樣」原則。所謂隨機抽樣即不依個人主觀的取樣或判斷,母體內每一基本單位個體均具有相同地位,採取隨機方式抽選樣本,事前各樣本被抽中的機率完全相等。由於可利用機率理論計算各樣本中選的機率,所以隨機抽樣法又稱為機率抽樣法(Probability Sampling)。

2.在「問卷設計」部分:黃靖編著,2019,《縱橫政治學》,p.9-99-22

除了問卷問題不該充滿誘導性,需邀請專家檢視遣詞用字或做前測以發掘缺失之外,最重要著莫過於「信度」與「效度」以及避免「推開式民調」:

(1)信度:

指測量工具穩定的一致程度。意思是無論在任何時空環境之下,所得到的測量結果都將一樣。換言之,如果對同一個受訪者使用同一個題目,無論那一個訪員訪問、無論受訪者在什麼心理與生理狀態下以及無論那一個時間點,得到的答案都應該一致。

(2)效度:

指測量工具測量到所欲測量概念的程度。有時研究者明明要測量的是A概念,卻有可能實際測量到的是B概念,此時就表示研究的效度很低。

(3)推開式/壓迫式民調:

係最為人詬病的調查方式。指民調人員利用扭曲的資訊,迫使受訪者回答支持或是反對特定候選人或政策選項的答案。另一為人眥議之處係該民調之目的在於影響受訪者的態度,不在於探尋受訪者的真實態度。

3.在「執行程序」部分:

以下三者可能會影響到結果的準確度:黃靖編著,2019,《縱橫政治學》,p.9-9

(1)訪員:素質與訓練不足。譬如語言條件不夠,導致溝通困難而產生誤解。

(2)過程的監督:例如在電訪過程中沒有監聽監看;在面訪過程中沒有組成督導系統;面訪結束後又沒有做複查的工作。

(3)分析方法:用錯誤的統計分析方法,扭曲民調結果的意義。

 

乙、測驗題部分:(50 分)

A1.下列何者能夠用結構功能論(structural-functionalism theory)來分析?

(A)政治社會化的過程     (B)選舉制度的改變 

(C)民主轉型的過程          (D)全球化的影響

黃靖編著,2019,《縱橫政治學》,p.3-4

C2. 下列那個國家的國會運作,最具有委員會中心主義的特色?

(A)法國  (B)英國  (C)美國  (D)德國

黃靖編著,2019,《縱橫政治學》,p.6-69

A3.有關單一制國家的特徵,下列何者錯誤?

(A)地方政策貼近民眾需求    (B)中央與地方政府間權力明確 

(C)課稅全國一致               (D)教育制度統一

黃靖編著,2019,《縱橫政治學》,p.6-86

A4.關於威權政體的敘述,下列何者錯誤?

(A)軍事威權較其他種類的威權政體穩定      

(B)外國的影響力有可能促成威權政體民主化     

(C)威權執政黨的組織對於政權的穩定性有很大影響      

(D)威權統治者可藉著選舉來分化反對勢力

黃靖編著,2019,《縱橫政治學》,p.5-17;5-85

A5.下列何者不是德國學者韋伯(M.Weber)所建立的權威理想型?

(A)家父長型權威       (B)傳統型權威  

(C)領袖魅力型權威  (D)合法理性行權威

黃靖編著,2019,《縱橫政治學》,p.1-17

B6.民族主義有許多類型,宣稱所有的民族都有自由與自決的權利,是下列哪一種民族主義?

(A)保守主義式民族主義        (B)自由主義式民族主義       

(C)擴張主義式民族主義        (D)反殖民主義式民族主義

黃靖編著,2019,《縱橫政治學》,p.11-14

C7.下列何者是主張激進直接民主及全意志重要性的政治思想家?

(A)洛克  (B)霍布斯     (C)盧梭  (D)孟德斯鳩

黃靖編著,2019,《縱橫政治學》,p.4-22

D 8.關於參與型政治文化特徵的論述,下列何者錯誤?

(A)具備此種政治文化的民眾,了解自己是社會的公民,且相當關心政治

(B)公民自信能影響政治,並願意在必要時組織團體影響政府決策

(C)公民積極參與社區活動   

(D)公民並不以所屬之政治體系為榮

黃靖編著,2019,《縱橫政治學》,p.10-5

A9.民主國家中人民對於民主的期待及渴望(需求面),相對於民主體制能夠提供的實際成效(供應面)產生差距時,也就是當人民對於民主的期待高於實際能提供的結果,政治學者稱為:

(A)民主赤字(democratic deficit)  

(B)民主鞏固(democratic consolidation)    

(C)民主發展(democratic development)    

(D)審議民主(deliberatine democracy)

黃靖編著,2019,《縱橫政治學》,p.11-37

D10.有關內閣制運作的敘述,下列何者錯誤?

(A)內閣總理可以解散國會   

(B)國會可以通過不信任案解散內閣

(C)國會通常可以行使對總理的同意權投票 

(D)反對黨可以提信任案

黃靖編著,2019,《縱橫政治學》,p.6-69

B11.拉丁美洲國家普遍採行總統制,且政黨體系普遍為多黨制,因而常導致下列哪種政府型態?

(A)一致政府        (B)分立政府        (C)看守政府        (D)共治政府

黃靖編著,2019,《縱橫政治學》,p.6-37

A12.有關半總統制的敘述,下列何者錯誤?

(A)總統向國會負責          (B)內閣可以解散國會    

(C)總統可以解散國會     (D)總統可能和對立政黨的總理共治

黃靖編著,2019,《縱橫政治學》,p.6-23

C13.我國的違憲審查制度,採下列哪三項原則?

(A)分散、抽象、一般性效力       (B)集中、具體、個案效力   

(C)集中、抽象、一般性效力       (D)集中、具體、一般性效力

黃靖編著,2019,《縱橫政治學》,p.6-63

D14.下列何者不是政治發展的目標?

(A)成員能普遍參與政治       

(B)政治體系的分殊化    

(C)政治體制處理社會問題能力的提升

(D)完成政黨輪替與民主化

黃靖編著,2019,《縱橫政治學》,p.11-28

A15.下列何者不是民主體制的特徵?

(A)良好治國        (B)政治競爭        (C)不確定的選舉結果     (D)政權輪替

黃靖編著,2019,《縱橫政治學》,p.5-8

B16.根據我國的立法程序,下列何者無權向立法院提出法律案?

(A)立法院各黨團       (B)總統  (C)司法院     (D)考試院

黃靖編著,2019,《縱橫政治學》,p.6-44

D17.下列何者不屬於政務官的功能?

(A)儀式性的領導       (B)決策性領導  

(C)官僚的領導   (D)政黨的領導

黃靖編著,2019,《縱橫政治學》,p.6-28

B18.一般認為公務員工作是鐵飯碗,是官僚體制中的哪一項特徵?

(A)非人情化        (B)永業制     (C)專業分工        (D)層級節制

黃靖編著,2019,《縱橫政治學》,p.1-18

C19.對於一國投票率高低的研究,下列敘述何種錯誤?

(A)政治功效意識較高的民眾,愈可能去投票     

(B)採用比例性較高選舉制度的國家,投票率較高   

(C)採行選民登記制度有助於提高投票率      

(D)為觀察一國政治參與情形的指標之一

黃靖編著,2019,《縱橫政治學》,p.8-9

A20.關於司法審查制度(judicial review)的敘述,下列何者正確?

(A)越具有分權與制衡特徵的國家,其司法審查制度越健全

(B)地方各級法官均具有司法審查的權力      

(C)司法審查制度下,司法消極主義(judicial restraint)常常透露大法官在判決中所帶有的個人意識形態

(D)司法審查制度主要針對一國人民之作為是否違反憲法來進行

黃靖編著,2019,《縱橫政治學》,p.6-19

A21.某選民認為自己對政府決策有影響力,會參與投票或與民意代表接觸表達意見。下列哪一項心理因素,可以解釋他這類型的政治參與?

(A)政治效能感   (B)政治信任感  

(C)政治不滿感   (D)相對剝奪感

黃靖編著,2019,《縱橫政治學》,p.8-8

D22.吾人可用不同模式來觀察民意和公共政策的關聯性,其中強調公民對政治事務具有高度興趣和參與,是下列哪一個模式?

(A)利益團體模型               (B)政黨模型       

(C)共享模型                (D)理性的積極份子模型

黃靖編著,2019,《縱橫政治學》,p.9-41

D23.有關政治傳播的要素,不包括下列哪一項?

(A)政治傳播者   (B)傳播的對象  

(C)傳播的管道   (D)傳播的環境

黃靖編著,2019,《縱橫政治學》,p.9-32

A24. 回顧台灣政黨體系發展過程,從1992年到2008年選舉制度改革前,臺灣的政黨體系經歷下列哪一種改變?

(A)由「一黨優勢」轉型到「溫和多黨」      

(B)由「一黨獨霸」轉型到「極端多黨」      

(C)由「一黨獨霸」轉型到「溫和多黨」      

(D)由「一黨優勢」轉型到「極端多黨」

課堂單元七筆記!

D25.有學者認為利益團體能促進民主,關於這派論點,下列者正確?

(A)利益團體常將有利於己的訊息提供給政府官員參考  

(B)利益團體可透過大量金錢捐贈來直接影響政府決策的制定

(C)利益團體通追求單一或少數目標,易忽略社會整體利益

(D)利益團體有助於人民共同表達意見和進行參與

黃靖編著,2019,《縱橫政治學》,p.5-58

 

三等考試

一、 何謂典範(paradigm)?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典範有何不同?請依據孔恩(Thomas S. Kuhn)「科學革命」(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一書中的看法加以論述。(25分)

【擬答】

()孔恩的「科學革命」理路:

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中,孔恩提出「典範」(paradigm)的概念作為其論述「科學進步」(science progress)的基礎。按孔恩的用法,「典範」具有下列的特性:是「觀察世界的方法」,也具有準形上學的信念(quasi-metaphysical commitments)。透過「典範」的優先性,可以指導我們進行某些領域現象的解釋。由此,孔恩不認為科學進步是累進的,科學中所謂的進步事實上是許多不相容「典範」間更替所構成之進一步精鍊的發展過程。孔恩將科學史畫分為兩個階段:一是常態科學(normal science)的階段;一是科學革命(scientific revolution)的階段。在常態科學的階段中,有一套已廣為科學社群(scientific community)所共同接受的概念(也就是典範),此時的科學進步指的是典範本身的「精鍊化」;而在科學革命的階段中,原先常態科學中的典範因「異例」的不斷發生而受到嚴重的挑戰,遂使原典範所具有的優先性喪失,形成許多不同典範競逐的局面,甚至為新的典範所取代。新舊典範間的更替,孔恩將其視為是一種「世界觀的改變」或是「格式塔式的轉換」(gestalt switch)。當新的典範取得科學研究的主導權時,又會再度開展出另一個常態科學的時代。

()「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對比:

1.不可共量Incommensurability

孔恩(T.S. Kuhn)認為在科學革命的時候,常態科學傳統發生了改變,科學家對環境的知覺必須要重新訓練,使得他研究的世界在各處看來都將與他以所居住的世界彼此的「不可共量」,實際上各學派之間的區別,並不在方法的這個或那個失敗,他們都是「科學的」,而是在於各學派觀察世界與從事科學活動的方式不可共量。例如孔恩指出:牛頓力學中的質量和愛因斯坦相對論中的質量就是不可共量的,換言之,這兩個學說中「質量」所指涉的對象是不同的。據此,自然科學的典範基本上「不可共量」,而社會科學的典範卻是「可共量」的。

2.社會科學是「不完美的科學」:

嚴格言之,典範被用來指稱學科的基本共識。然而社會科學的正規典範遲遲未能建立,因此其是否為一嚴謹的學科,也不無疑問。是以,將社會科學視為一門容納不同理論觀點的專業,可能更為恰當。例如Waldo曾經特別提倡這個觀點,他以醫學這個領域作比方,說道:「現在還沒有一個單一的、統一的疾病或健康理論,以之為基礎的理論和技術不斷在變化之中,而且有許多仍是未知數,甚至,有若干極具重要性的醫療問題仍然議論紛紛,「藝術」因素依然很大且重要。細加審查之下,「健康」如同「良善的行政」一樣是無法界定的」。據此,社會科學的典範運用既有爭議,那麼各種分析的理論與觀點,實不應稱為「典範」而以「研究途徑」(approach)來形容更為貼切。

3.放寬對「科學」概念的界定:課堂補充講義

如果不以嚴謹的典範概念相稱,目前學界認為所謂的「科學」即是符合以下四條件的其中一項,如此一來,社會科學研究亦屬於科學社群之一員:課堂單元二補充資料!

(1)科學是經驗的(empirical)

它關注可以觀察或至少可以測量的現象。

(2)科學的方法是可驗證的(testable)

通常科學家研究時須提出假設,根據某種()方法與程序蒐集資料,有系統地分析資料,有時須提出推論的模型以支持其獲致的科學知識.但是其他科學家可以就其研究結果與過程的每一方面予以評價,並重複分析,以保證每一個人都得到相同的結論。

(3)科學探詢現象間關係的規律(regularities)

建立通則、定律、理論。

(4)科學是累積的(cumulative)

現階段對某主題所建立的知識都是暫時性的,都是未來求得更深一層知識的基礎.任何人都可挑戰現有的知識,但不必每次都須重新建立知識的基礎,他可根據先前的知識基礎繼續往前推進。

 

二、在政治社會化研究中,年齡是一個重要變數。生命週期理論(life cycle)和政治世代(political generations)是其中最受重視的理論。請分別評述這兩個理論。(25分)

【擬答】

()兩種有關解釋政治社會化的理論:黃靖編著,2019,《縱橫政治學》,p.10-17

1. 生命週期模型(Life-cycle Model):

指一個人隨著年齡的增長,經歷生命不同階段時,將調整其政治態度。例如由充滿改革熱情轉為穩重而保守。

2. 世代模型(Generational Model):

指出生在同一時期的選民,受到相同之歷史、政治和社會環境所影響,而在政治定向上與其他世代出現顯著的不同。例如目前臺灣社會流行的「五年級」、「六年級」或「七年級」的說法,就是以出生的時期作為不同世代的劃分。不過,政治世代的劃分通常以「重大事件」作為切割點,例如美國的新政或臺灣的「二二八事件」,以顯現該事件對所屬世代的影響。

()理論評述:「不定型」或「緩慢」的文化變遷?黃靖編著,2019,《縱橫政治學》,p.10-11

雖然同樣以「年齡」作為觀察政治社會化的變數,然生命週期模型所顯現的是政治社會化所獲致的政治文化將有「不定型」甚至「不規則」變遷之可能;而世代模型則是凸顯政治文化在同一時間點的「緩慢」甚至「難以」變遷的畫面,以下以兩位學者的研究分別評述:

1. 艾克斯坦(Eckstein)的研究:

(1)情境的變遷:包括模式維持的變遷(Pattern-maintaining Change),以及文化的不連續性(Cultural Discontinuity)。前者是屬於緩慢的變遷,後者則是當社會情境發生重大變化,模式維持的變遷與緩和文化的僵硬性皆無法處理社會的變動時,文化便可能呈現不定型狀態(Formlessness),因此Eckstein稱之為文化的不一致性。

A.政治的變遷:利用政治權力和策略來發動政治社會結構的急速變革,是造成文化不一致性的另外一種情況。當文化失去了整體一貫性的結構時,老百姓大致上會有三種不同的反應:

B.對政治權威陽奉陰違,對事則心存投機取巧,不時有雙重道德標準出現。

C.退縮(Retreatism):自較大且不熟悉的社會,退縮至較小且熟悉的環境。

D.對權威採取反抗或不妥協的態度:此種不定型之情況將會持續一段時間,直到個人和團體對於行動之規則和預測感到需要甚為殷切時,文化之模式或主題才會出現。

2. 英格哈(Inglehart)的研究:

Inglehart也談到政治文化變遷的問題,他認為西方世界近幾十年來已經經歷了一段由物質主義轉換成為後物質主義的價值變遷。他對於文化變遷的解釋是基於社會化理論以及馬師婁的需求層級理論(Maslowian Need Hierarchy Theory)兩者之混合,他認為人類的態度與價值在早期便已內化成為自己的一部分,難以更改。同時,人類的需求因環境不同而有所不同,在物質匱乏的時代,民眾的需求與價值自然與繁榮富裕的時代有所區別,新生一代的市民因生長在優渥的環境下,因而有後物質主義的價值觀,而整個社會的價值變遷是由新生一代慢慢取代舊的一代,而逐步變化,因為舊的一代在早期形成的物質主義價值已經根深蒂固,不太容易因為現在環境的改變而變化。由此可見Inglehart對於政治文化變遷的觀點依舊是緩慢的、連續性的,而不是急遽的、快速的。

 

三、美國國會立法的過程中,出現很多特殊現象,肉桶(pork-barrel)立法(或政治)及滾木(logrolling)立法是其中的典型。請說明這兩種特殊的立法現象與出現的理由。(25分)

【擬答】104年度的課堂補充講義有!猜測應該是台北大羅清俊老師的「獨門暗器」,可參閱其有關「分配政治」的論文或所著之《公共政策》p.327~330.

()「分配政治」概念界定:

1.分配政策的概念與相關研究興起於1960年代的美國。初期的分配政策研究是以美國國會為焦點(特別是眾議院),在國會議員希望連任的理性前提下,國會議員會透過監督行政部門之便,要求聯邦行政部門提供選區所需要的各種政策利益。

2.Lowi1965)將公共政策分為三類:「管制性政策」(regulatory policies)、「分配性政策」(distributive policies),以及「重分配性政策」(redistributive policies)。其中,分配性政策的特質在於成本分散,但利益集中,也因此最具政治性。Rundquist and Ferejohn1975)承續Lowi的看法,研究分配政策的結果是否會受到國會內部結構的影響,亦即,政策產出是否有發生「肉桶立法」(pork-barrel legislation)的現象,並進而提出「分配理論」(distributive theory),又稱為「分配政治」。

3.「肉桶立法」(pork-barrel legislation)係指議員為自己選區謀取好處,有利自己連任。肉桶立法法案會加上某筆款項給特定地區、特定計畫或給特定組織。進言之,任何政策在合議制的國會當中必須符合多數決的原則。代表選區狹隘地方利益的國會議員在大部分的情況下很難形成過半數的決策聯盟,通過所謂成本分散且利益集中的分配政策來照顧選區的利益,只佔國會整體少數的常設委員會成員更是如此。這些國會議員究竟應該如何解決這個困境?最常見的途徑是與代表其他不同選區利益的國會議員交換條件,大家彼此非正式協議。基於「互惠」的原則,這次你投我一票支持我的選區利益,下一次我投你一票協助你獲得選區利益。結果我們會發現,雖然有些政策利益與國會議員所屬選區沒有太大關聯,但是這些國會議員要不就是無所謂(indifference),要不就是支持對方以換得未來的支持。在這種情況之下,合議制的國會在分配政策的決策上大都會呈現「幾乎全體一致同意(universalism)的型態,這就是政治學俗稱的滾木立法(logrolling)或是肉桶立法(pork barrelling)的決策型態。

()「分配政治」現象及其原由:

1.Theodore Lowi1964)在闡述分配政策的特質時,特別強調這種利益集中於少數地區,成本分散於社會大眾的政策,會受到受益地區民眾的偏愛。受益地區的國會議員為了能夠獲取這些民眾的選票,會以他們在國會監督行政機關的權力,引介這種特殊利益(利益集中在少部份地區或人口的利益稱之為特殊利益)至他們的選區。

2.國會議員到底需具備甚麼樣的制度性身份才有可能讓行政機關買帳,讓他們的選區分配到更多的政策利益?

(1)有心為選區獲取特殊利益的議員便會想辦法進入與他們選區利益息息相關的常設委員會,透過對於行政機關密切的監督來爭取選區利益。

(2)國會議員的黨籍身份會影響政策利益分配,如果議員屬於國會多數黨,或是議員與總統屬於相同政黨,那麼他們選區獲得政策利益的機會將會增加。

(3)國會議員的資深程度會影響政策利益分配,如果議員越資深,那麼他們選區獲得政策利益的機會將比資淺議員的選區來得大。因為議員資深程度越高,代表著他們在議會累積相當程度的影響力,也熟稔與行政機關打交道的技巧,因此獲得超額選區利益的機會也越大。

()其他影響利益分配的因素

1.選區對於政策利益的客觀需求:

有些研究並不認為政策利益分配會受到政治因素的影響,他們認為美國政府過去的政策利益分配其實都是以需求為導向,政治因素也許會有影響,但是影響都非常細微。

2.國會議員的選舉因素:

在上一次選舉面臨苦戰而獲勝的議員,通常會擔心他們未來的連任之路,因此會極力引介選區的利益讓選民深刻體會他們為選區所做的努力。

3.利益團體也會影響政策利益的分配:

利益團體會提供競選資金給想要競選連任的國會議員,選區如果聚集高密度的利益團體,而這些利益團體如果也期盼議員為他們爭取相關政策利益時,這些議員終究會戮力以赴。

4.行政機關的企圖心與態度:

民選的行政首長(例如美國的總統、州長或市長)也有連任的壓力,他們也期待議員支持行政機關的政策。在理性的前提下,這些行政首長極有可能運用行政機關所主導的政策利益分配,讓選民直接認同行政首長以增加連任機會;或是分配特殊利益至某議員的選區,以增加民選行政首長與議員談判的籌碼而促使議員支持行政機關的政策。

 

四、解釋全球或跨國恐怖主義的出現與「反恐戰爭」的本質,最有影響力且受廣泛討論的應是杭亭頓(Samuel Huntington)的「文明衝突論」(clash of civilzations),請敘述其理論,以及其觀點受到那些批判。(25分)

【擬答】

()文明衝突論:黃靖編著,2019,《縱橫政治學》,p.12-39

1.在世界全球化發展過程中,2001年美國911事件的發生,形成全球秩序與衝突的新焦點,國際恐怖主義的興起,業已對全球和平產生嚴重威脅,而此一暴力恐怖活動的根源,仔細探討即出於文明與宗教之間的衝突與對抗。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杭廷頓(Samuel P. Huntington)曾於1993年「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期刊中,發表〈文明的衝突?〉一文,其論點強調:自冷戰結束後,未來國際關係中的重要衝突之源,主要來自「文明」之間的衝突,目前世界上共有八種文明:西方基督教文明、中國儒家文明、日本文明、伊斯蘭文明、印度文明、東正教文明、拉丁美洲文明與非洲文明。而未來世界衝突的主要關鍵在於西方文明與伊斯蘭文明或儒家文明之間的衝突與對抗。

2.杭廷頓在911事件後,曾於新聞週刊撰文指出:當代全球政治就是伊斯蘭宗教戰爭的時代,回教徒打回教徒,打非回教徒,次數之頻繁,較諸其他文明世界的民族尤有過之。伊斯蘭宗教戰爭已取代冷戰,成為國際爭鬥最主要形式。杭廷頓進一步指出,現代伊斯蘭戰爭肇因於下列四項因素:

(1)最近數十年間,世界各地的伊斯蘭意識和運動覺醒。此一覺醒是對現代化和全球化的回應,從許多角度而言,應該頗具建設性。然而隨著都會回教徒人數增多,回教組織即適時提供社會支援、道德指引、衛生保健、失業救濟等,這些都是回教政府往往不能提供的。但是回教的復興也滋生了少數極端份子,為對抗非回教徒的恐怖戰爭和游擊戰提供了兵源。

(2)在伊斯蘭世界中(特別是阿拉伯世界),普遍存在著一股仇視西方的心理。這是西方國家在20世紀的大部分時間中在伊斯蘭世界進行帝國主義的結果。從1991年開始,美國對伊拉克採取的諸多行動,以及美國與以色列過分親密,都是刺激伊斯蘭世界的因素。

(3)伊斯蘭世界內部的種族、宗教、政治和文化分裂,刺激了回教徒與回教徒之間的暴亂。一些回教國家,如沙烏地阿拉伯和伊朗,也各自宣揚本國的伊斯蘭理念,誰也不服誰。

(4)伊斯蘭社會出生率極高,目前年紀在16歲到30歲之間的青年極多。這個年齡層的男子接受的教育較高,偏偏又找不到工作,於是紛紛移民西方世界,最後加入基本教義派組織。這些青年男子仇恨西方社會,正是所有社會暴力活動的主要參與者。

()評述「文明衝突論」:總複習講義一直有強調!

1.支持論:

(1)文化的興起:有鑑於學者杭廷頓所指出「若不是文明,那是什麼?」因此認定驅動二十一世紀全球政治最重要的力量就是文化。

(2)文化衝突:強烈的文化歸屬感通常會導致緊張與衝突。而因為不同文化與文明之間本來就大不相同,基於不同的價值觀與意義,對世界的理解也就大相逕庭。

(3)文明的緊張關係:根據杭廷頓所示,現在的世界因為多極以及「多元文明」的特徵而出現越多的問題,是以他認為文明之間無庸置疑的將越發緊張。

2.質疑論:

(1)文明是複雜且各自不同的:實際上,文明並非一個同質且整體的集合體,相反的,文明是一種複雜、分裂且備受外來因素的影響。例如,「伊斯蘭文明」或「西方文明」的概念,若不是沒考慮到政治、文化以及社會等各自不同的文明,就是也沒注意到其實伊斯蘭與西方文明之間也會相互影響。

(2)文化之間的和諧與和平共存:舉例而言,文化之間的相似並不保證能帶來穩定,大部分的戰爭都是相同文明的國家所引發。此外,有證據顯示來自不同文化、宗致或種族的人們也能和平共處。

(3)文化有同質化的趨勢:其實文明衝突論最多提供現代文化趨勢的一個面向而已。尤其該觀點忽略了全球化力量已經消弭世界各地該觀點忽略了全球化力量已經消弭世界各地許多文化上的差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臺灣非典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