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了些,隨意看看吧!
一、何謂「不自由民主」(illiberal democracy)?民主政治中那些特性遭到破壞,會成為不自由的民主?
【答題方向】
☞可參閱黃靖,《縱橫政治學》,2021,p.5-81~84.
(一)「不自由民主」的意涵:
在第三波民主浪潮之下,儘管許多政治體制經過選舉的洗禮,符合民主運作的標準,然而卻出現許多侵犯人權的事實。個人言論及集會自由受到箝制;軍人或其他政治力量仍保有不受政治監督的保留空間(Reserve Domains);反對黨的競爭空間受到壓制;司法無法獨立運作;新聞自由受到干預;執政黨制訂有利於自己的選舉程序而不受到規範;公民在參與過程中,遭受任意的逮捕或暴力侵犯等。
(二)顯現特徵:
1.非中立性、干預主義傾向的國家機構:
在非自由民主體制之下,選舉的目的不在於提供政黨輪替的機會,而在於對於現任政權的政策進行背書。也因此在這些國家中很難出現西方民主經驗中所謂忠誠的反對派。
2.理性導向的、以法制為工具的技術官僚群:
行政法規乃是統治者的工具。這種法制觀點既不認可人民的參政權,也不捍衛人民的基本權利。
3.在可以掌握範圍內的有限公共空間及市民社會:
不存在所謂批判性的公共領域,相反的,統治菁英還試圖去管理這些社會、族群及宗教團體,以及調整他們的行動,以符合國家所決定的活動範籌。
4.競爭式的威權:
承認反對勢力的存在與合法性,同時允許競爭選舉的舉行,但藉由操弄這些民主程序來維持他們的政權。
二、半總統制中的「總理總統制」(premier-presidential system)和「總統國會制」 (president-parliamentary system)的差異為何?我國屬於那一類,為什麼?
【答題方向】
☞可參閱黃靖,《縱橫政治學》,2021,p.6-51~52.
(一)半總統制的關鍵運作:左右共治
薩托里(Sartori)與Lijphart等人以擺盪制(Oscillation)形容其運作過程。按此制在總統掌握國會多數時,雖然總統權大,但仍須透過內閣治理,且仍須透過內閣向國會負責,故與單純的總統制有間;而當總統與國會多數分裂時,議會理所當然支持總理成為第一首長,惟總統的獨立職權未變,又與純粹之內閣制有別。是以,Sartori強調法國政府是一種「二元權力的混合制」,權力重心乃在體制內擺盪。
(二)半總統制的兩大次類型:內閣是否依附於總統?
1.「總理─總統制」類型:
此一體制的特色是「民選總統擁有某些實權」以及「內閣只向國會負責」。代表性國家有法國、奧地利、愛爾蘭、冰島、葡萄牙、波蘭等。
2.「總統─總理制」類型:
當總統與國會對內閣的組成都具有權限,在總統同時擁有任命和免除閣員職位的權力,且閣員又必須獲得國會之信任支持時,將出現這種政體。代表性國家有德國威瑪共和、俄羅斯、烏克蘭、斯里蘭卡以及臺灣等。
(三)我國的現行體制:總統-總理制/傾向總統的半總統制
1.總統並不享有直接有效與聞政務,必要時介入政策決定的政治事務處理的權利管道或平臺,反而在體制上根本無從指揮行政院長,無正式表達決策意見的路徑。
2.就現行體制而言,須立法院先成功地對行政院提不信任案之後,總統始能行使解散立法院之權,性質上其實已經難以造成獨立成為調節政治權力的效果,欠缺如半總統制國家總統得以主動解決政局紛擾的關鍵武器。
3.何況,我國總統最多主持國安會議,無權主持行政院會議,體制上無正式管道取得政務資訊。
三、媒體對於民意具有「議題設定」(agenda-setting-effect)、「樂隊花車」 (bandwagon effect)及「沉默螺旋」(spiral of silence)等效果,請說明之。
【答題方向】
☞可參閱黃靖,《縱橫政治學》,2021,p.9-25~26.
(一)媒體對民意的影響:政治傳播
1.有關政治事務之有目的性之傳播。包括所有政治人物或是其他政治行動者為了達到特定目的所採用之各種形式傳播。政治人物以外的人士,如一般選民或是報社之專欄評論人,向政治人物或政治行動者傳播的訊息亦包含在內。至於溝通的內容,除口語或書面文件之外,諸如揮舞旗幟或衣著打扮等視覺手段,皆係其範疇。
2.一個國家的領導、媒體以及民眾針對與公共政策相關作為的訊息,所進行的交換以及商議的過程。申言之,訊息內容、訊息的詮釋以及報導的焦點,係政治菁英、大眾傳媒以及民眾三方共同參與建構的過程。
3.對於公共資源分配、政府官員以及社會意義之公開討論。是以,政治溝通是一個過程,內容具有策略性及獨特性。關於公共資源的分配,透過公開討論與對話降低團體間的摩擦係其重點之一;競選過程的研究係第二重點。最後,對社會信仰與價值的討論也是重要目的。
(二)造成三大效果:
1.議題設定效果(Agenda-setting Effect):係指傳播媒體所選擇報導的新聞內容,會影響民眾對該相關議題重要性的排序。媒體工作者在處理新聞的過程中,由於必須依據特定標準篩選新聞,並就各種新聞給予不同的版面位置以及標題等不同重要性。是以,那些被列為頭條消息的新聞,自然會影響民眾對相關議題的關切。
2.樂隊花車效果(Bandwagon Effect):指民眾傾向支持在民意調查中較為領先的候選人。換言之,民眾不希望在選舉結果出爐時,自己係站在輸家的一方,而遭致親友訕笑的眼光。例如俗諺「西瓜偎大邊」或傳播學所說的「從眾心態」皆在說明此效應。
3.沉默螺旋(Spiral of Silence):指民眾對於身邊政治氛圍的認知,會影響其表達政治傾向的意願。由於民眾不希望被團體多數成員孤立,因此,當其偏好與團體主流意見相同時,比較會勇於表達態度;相對的,若與主流意見相反,也並不會原先立場,但傾向保持沉默。
(三)對後真相世界的擔憂:
☞可參閱黃靖,《縱橫政治學》,2021,p.9-37.
四、請對當代民主國家官僚體制中的本位主義以及官僚權力日益坐大而有 失控之虞,提出改善之道。
【答題方向】
(一)官僚體制的本位主義:
本位主義意為在官僚結構中強化個別部門與單位認同的離心壓力,行政單位因而能夠遂行其個別利益,並抗拒政治控制與廣義的行政紀律。它是一種政府單位特殊的文化,受到一些因素所形塑,譬如政策職責或官員團體的集體利益。
☞可參閱黃靖,《高普總複習講義》,2022。
(二)控制官僚體制的方法:
1.選舉:民主政治要件之一是基於「多數決」原則的自由選舉。不管是總統制或內閣制,若選民對政府官員的行動感到不悅,其即能以選出新的領導團隊來重新界定官僚的方向。
2.憲法和政治上的限制:政府單位的命脈是撥款。立法機關能藉由減少單位運作所必須的金錢來約束官僚的作為;此外,行政首長也可運用政策議題設定權與人事任命權來控制官僚組織;最後,當官僚不負責任時,法院即是公民和民選官員最後的武器。
3.公民投票:在某些國家,將公共問題訴諸公民投票的表決是抑制官僚權力的重要手段。在這些國家中,公民可運用公投決定許多政策議題,包括徵稅的授權、公共建設乃至於警察的職權行使。
4.自我控制:雖然官員必須服從於法律的控制,但也不能否認因為他們服膺於以專業原則為基礎的信條時所展現的稱職情況。觀察那些成功找出黑心食品所在地的衛生官員,在在顯示出官僚對自身工作的自豪以及追求專業的最高標準。這種自我控制的信條有時比正式的政治控制,更能令官僚負起責任。
5.利益團體、媒體及政黨:由於體認到官僚在制定政策過程中的重要性,利益團體將因此發展出挑戰官僚專業知識的專家,也會逼使官僚回應來自利益團體的壓力;再者,在政黨勢力強大的國家當中,官僚系統中的政治任命官員會影響官僚的行動,使其對大眾壓力能有所回應;最後,平面及電子媒體記者的追蹤調查,更對官僚行為的變化產生深刻的制約。
☞可參閱黃靖,《縱橫政治學》,2021,p.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