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重要考點:

1.「小選區」的政治效應(課本p.7-15~18

2.「國會席次減半」的政治效應(課本p.7-19~21

3.我國立委新選制的政治後果(課本p.7-25~26

 

 

*明年難道只能選出跑攤立委嗎?

當大家緊盯著兩黨總統參選人的支持度消長,另一場慘烈的廝殺卻早已悄悄開始,在朝野政黨立委黨內初選的先期戰中,現任立委成為票房毒藥,紛紛中箭落馬。儘管並非每位在初選落敗的立委都很稱職,但這種凡現任必落選的模式背後,則預告著台灣民主品質日漸惡化的趨勢。

 現任立委落選的態勢不分朝野,分別是國民黨的蔣孝嚴、朱鳳芝、鄭金玲,及民進黨李俊毅、賴坤成等。另外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主委李鴻源也不惜違反行政中立,為擔任立委的弟弟李鴻鈞打抱不平,他質疑國民黨初選機制荒謬,因為李鴻鈞是有論述能力的戰將,勤於問政、討論法案,對手卻只在地方跑攤、忙著攏絡樁腳,到底誰才適合擔任立委,答案很明顯。

 事實上,這不只是李鴻鈞的困境,打敗朱鳳芝的對手是現任平鎮市市長,讓李俊毅吃敗仗的是市議員,當立委選區小到就像鄉鎮市,選立委就像選里長,這時如果再碰到基層首長準備「篡位」,立委留在中央問政,簡直就是政治自殺行為。

 「白天送人上天堂,晚上送人入洞房」,大概只有中華民國的立委,是每天專跑婚喪喜慶的,選區變小後,狀況更惡化,朱鳳芝形容自己每天的行程,通常是上午七、八點就到殯儀館,碰到「好日子」,一天二、三十個行程很平常;遇到畢業典禮季節,立委更是從大學、國中小學、連幼稚園也不放過,都要去致詞;有的立委則每天要到廟宇拜拜,和信徒搏感情。

 這些純粹儀式性的活動,快成為立委的本業。尤其有了便捷的高鐵之後,立委再也不能拿國會問政作理由,所有的婚喪喜慶都躲不掉,反映在國會議程上,委員會通常只開半天,下午就休息,周一的委員會經常流會,因為立委還在選區;有的委員會召委乾脆勞師動眾、將大隊官員帶到地方開會,一兼二顧,名為開會,其實是選區服務。

 台北市的立委同樣不能免俗,過去他們還可以靠專業的立委形象取勝,現在則忙著在選區幫選民報稅、免費幫選民進行體檢、解決都更難題,立委的角色扮演,既是市議員同時也是里長,就是不像立委。畢竟,在廟堂高談國家財政問題,還是國防外交政策,完全不能吸引選票,難怪有現任立委初選落敗,反而鬆了一口氣,因為再惡質化下去,和斯文掃地也相去不遠了!

 現狀已是如此,如果未來的立委都是基層鄉鎮長出身,很可能「立委」的定義也要改寫,他們的職責不再是問政、審議法案、預算,選民服務成為主業,國會各委員會與其以內政、經濟、教育、司法來分工,還不如分成跑攤立委、拜拜立委、殯葬業立委,或是名嘴立委,專門上電視也是另類跑攤;跑基層的立委心目中要固樁的是利益型的選民,跑電視攤的則是著重深藍深綠選民,兩者本質上都是跑攤,同樣都讓國會問政文化更加沉淪。

 何以荒唐至此?民進黨政府時代,台灣不是大張旗鼓的推動國會改革,並且在民國九十四年五月十四日公投過關嗎?為何愈改愈糟?可惜的是,這一波醞釀十幾年的民氣,最後卻在民粹的風潮下,被簡化為「國會減半」,朝野政黨倉卒提出的單一選區兩票制修憲案,並未專業估量國會的運作。

 事實上,當時學者的建議是,為了國會各委員會妥善運作,不至於兩、三人就決定重大政策,國會至少要有一百五十人;同時,為了避免選區愈畫愈小、也要有足夠的專業立委,全國不分區立委至少可占半數。只是,這些比較專業的建議,卻在民粹風潮下被置之腦後。現狀是七十三位選區立委愈來愈像基層民代,而僅有的三十四位不分區立委,卻又常常成為政黨、派系的疏洪道,無能挽救低迷的國會文化。

 理論上,國會表現愈不稱職,行政權愈可能占上風,但事到如今,連行政部門也受害。當立委對開會審法案興趣缺缺,只能看那個部會首長人緣夠好,才可能請得動立委、讓法案過關時,全民其實都是受害者。很悲哀的,依照目前的選制,明年可能真的選出一輪新的跑攤立委,但這未必全是壞事,至少這是醞釀新一波國會改革能量的開始,只希望這一次不要再被民粹綁架。

(資料來源:中時電子報社論, 2011/5/2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臺灣非典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