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對屬於「高階考試」的調查局特考而言,難得出現這麼「佛系題型」,應該寫得「敲開心」的!(最後一題特別印證了要學員讀讀單元後面【政治就在我身邊】是會派上用場的!】

 

 

一、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用全意志(general will)概念說明個人與國家的關係。請從他的觀點說明何謂全意志,以及為何全意志不會犯錯?

【擬答】請參閱黃靖編著,2018,《縱橫政治學》,p.4-22~23

()背景與代表作:

盧梭出生於瑞士日內瓦(另一說認為是法國),以《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社會契約論》以及《愛彌爾》等書著稱。

()論政治上的主要問題:

1.在《社會契約論》一書開端即說:「人類天生是自由的,但卻無處不在鎖鏈之中」,主張順人性之自然就是好的。

2.被公認為是「自由的使徒」,認為自由是至高的善,是人生最可貴的東西;但人類組成國家之後,卻又必須遵從一個有權威的政府。

3.因此,政治的根本問題莫過於:人類一方面必須服從政府,一方面又要求每個人必須有自由;服從與自由之間形成難解的矛盾。

()社會契約:

1.盧梭的社會契約理論即是要解決這個矛盾:「……找到一種形式的社會,這個社會可以用全體的公共力量來保護每一個成員的生命與財產,並且當每個人與大家聯合起來的時候,每個人都只服從自己,就像從前一樣的自由。」

2.社會契約的條件是:「每個人都把自己及其所有的一切權利讓與全體社會;因為假若每個人都絕對地放棄他的個人,那麼這種條件都是一樣的;如此一來,誰也就不會對他人造成妨害」;「每個人把自己交給全體,就等於並未交給任何人。」

()全意志或公共意志(General Will):

1.凡一個社會或國家當中,除了各成員的私人特別意志之外,每一個團體還有一種謀全體利益的「公共意志」(或稱「全意志」);對於團體內的各個成員一律公平對待。

2.最理想的社會或國家,應當完全受這種公共意志的統治;它是一個國家的主權者,政府不過是這種主權的執行人;政府的行為若違背公共意志,即是一個篡竊的政府,人民有權利推翻之。

()全意志不會犯錯:

盧梭認為,人們之間基於自由意志而訂立的社會契約是國家的唯一合法基礎。契約目的是達到每個結合者的平等和自由。平等是自由的前提,它的核心是財產私有制基礎上的同等權利。自由則是個人自由與社會服從相一致,即每個公民既是主權者的一個成員,又是國家的一個臣民。盧梭把國家設想為一個公共人格,具有自己的生命和意志。國家的意志必須以人民的公共利益為基礎,永遠著眼於全體共同的目標才是公正的,是以,「服從別人就等於服從自己」,盧梭以「強迫的自由」稱呼之。

 

二、官僚體制的基本特徵為何?並請分別說明對官僚體制的正面評價與負面評價。

【擬答】請參閱黃靖編著,2018,《縱橫政治學》,p.1-18~20

()官僚制度的特徵:

1.組織裡面的人員有固定和正式的職掌,依法行使職權:

以法規嚴格限制的方法,賦予命令的權威,以行使固定的職責。

2.層級節制的組織體系:除最高的領導者之外,機關內的每一人員僅有一位上司(One Boss and One Boss Only),而且須嚴格服從上司的命令,接受上司的指揮,除服從上司的命令外,不能接受任何人的命令。

3.對事不對人的關係(Impersonal Relationship):人員的工作行為和人員之間的工作關係,須遵循法規的規定,不得參與個人喜憎、愛惡的情感。

4.專業分工和技術訓練:明確的分工制度之下,人員的工作必趨向專門化,而這一職業的專門化又必然促進人員的專門知識,進而提高行政效率。

5.永業化的傾向:人員任用雖係根據自由合約關係,除非人員犯錯,並依法律的規定加以免職,否則組織不能隨便結束這種契約關係。任期的保障,在使人員能專心一意的處理事務。

6.薪資的給付,依人員的地位和年資:在薪俸制度的約束下,不能有所偏私,以免影響人員的工作情緒。除正常的薪俸之外,並須有獎懲制度和升遷制度,使人員能夠安心工作,培養事業心。

()官僚制度的優點:

1.依據層級節制的原則,上下之間的關係可以達到「指揮運如」「命令貫徹」使機關形成一個完整統一的有機體。

2.由於法令規章完備、工作方法及人員的權責皆有明確的規定,所以不會發生各自為政,或事權不清的毛病。

3.機關辦事完全「對事不對人」(Impersonality),可以破除情面,消除營私舞弊。

4.人員之選用皆依專長及能力而決定,可使工作效率提高,並使機關之業務達到高度專業化。

5.良好的待遇及工作的保障,可以使工作人員之工作績效提高。

()官僚制度的缺失:

1.過分強調機械性的正式組織的功能,而忽略了組織的動態面:組織人員之間會產生互動的行為關係,而各個人的觀念、信心、忠誠及其他情操都藉著彼此互動的關係,獲得交流的機會,於是彼此間也就會產生友誼和親密感,形成團體意識,進而促進或妨礙工作推行的效率。理想型組織完全忽略了人員的感情因素及工作團體內非正式組織的影響,不能不說是一個極大的缺點。

2.受過訓練的無能(Trained Incapacity)的現象:事業分工固能促進工作效率,但專業人員只能適合於一定的工作環境,一旦工作環境改變,這些專業人員就會力不從心,無法適應新的環境。

3.易忽略服務對象的利益:升遷依照年資,固可減少團體內的競爭,造成組織的穩定和良好的團體精神;但亦常使人員只注意如何保護其既有的利益而忽略了服務對象(Clientele)的利益。

4.層級節制減弱了上級對下級的影響力:嚴密的監督不僅使下級人員缺乏自動自發的精神,甚至引起他們的不滿,於是陽奉陰違,做表面文章,掩蓋了事實,使上級長官成為一大傻瓜。

5.目標錯置:法規只是組織達到目的所使用的工具而已,但因對法規過分重視,遂使人員產生一種錯覺,認為遵守法規本身就是目的,因而忽略了組織的目的。

6.缺乏企圖心:成員永業化的趨向,固有助於組織的穩定和維持,但當一個人或組織感到很安全以後,就會失去爭取更完美、更理想的奮鬥精神,停滯不求進步是韋伯機關組織體系之最大缺點。

7.過於規範性:韋伯對於機關組織體系的分析,非根據實驗主義而來,只是憑主觀觀念的想像而構成的一種理想組織形態而已。換言之,即其理論的許多要點,如付諸實際的證驗,則不無矛盾之處。

 

三、學者將選舉制度分為多數決制、比例代表制以及混合制三大類。請以國會議員選舉為例,說明此三大類選舉制度的特徵。

【擬答】請參閱黃靖編著,2018,《縱橫政治學》,p.7-9~12

()多數決制(Plurality and Majority Systems):

係指在選區內獲得最多選票的候選人即可當選的選舉制度。基本上,此制係以候選人為投票對象,而以所需當選票數之多寡以及選區規模的不同,又可再區分為:

1.相對多數決制(Relative Plurality):當選人的票數不須超過有效選票的半數,只要選票領先即可當選。復因選區規模可再分為:

(1)單一選區相對多數決制(Plurality with Single-member-district System):在美國習慣被稱為「領先者當選制」(“First-past-the PostSystem),意指在應選名額為一名的單一選區下,多名角逐者當中只有得票最高者當選,所以「勝者全拿」(Winner-take-all)。英國、美國、加拿大、印度等國的國會議員選舉,長久以來採行此種制度。目前我國的總統、直轄市長等各級政府首長選舉亦是採用此制。

(2)複數選區相對多數決制(Plurality with Multimember-district System):設若選區中的應選名額大於一時,便係所謂的「複數選區」。根據日本的分類,若應選名額為二至五名,稱為「中選區」;若名額為六名以上,則屬「大選區」。選舉時,視應選名額之多寡,候選人依其所獲票數之高低依次當選。

2.絕對多數決制(Absolute Majority):制度設計的主要目的在於希望當選者的票數能夠超過有效選票的半數,藉以提高當選人的民意正當性。

(1)選擇投票制(Alternative Vote):澳大利亞的眾議員選舉採之,或稱為「偏好投票制」(Preferential Ballot),指在投票時,選民可以依據自己的偏好,將候選人排列順序。開票時,如有候選人獲得超過有效票數半數以上的「第一偏好票」,該候選人即可當選;若無人在「第一偏好票」過半,則將獲得「第一偏好票」最少的候選人刪除,並將其選票依照「第二偏好」移轉給其他候選人。這種選票移轉的過程將持續進行,直到有候選人獲得過半數選票為止。

(2)兩輪決選制(Runoff Election):法國第五共和成立後的國會議員選舉,所採行的係單一選區兩輪投票制(Two-ballot System),若第一輪投票無人過半數,則得票超過12.5%的候選人皆有資格參加一週後所舉行的第二輪選舉。

()比例代表制(Proportional Representation Systems):

目前普遍實行於歐陸國家。顧名思義,此制度強調「比例代表性」(Proportionality),希望各政黨在議會中所擁有的席位比例,應該儘量符合各政黨在選舉中所得到的選票比例。在一般情形下,當選區應選名額愈多,比例代表性將隨之提高。此制之複雜性在於各國定有不同的選舉商數或基數(Quotient)。選舉商數可以簡單地解讀成當選一個席次所需的選票數,當政黨得票超過此一商數時,即可取得一個席位。最常見的當選商數為黑爾商數(Hare Quota)與祖普商數(Droop Quota)。

()混合制(Mixed or Hybrid Systems):

目前各國所使用的混合式選舉制度,多為單一選區搭配比例代表制,復依各國對於政黨比例代表當選名額分配的計算方式,區分成兩種不同類型:

1.德國所採行的「聯立制」:作法係以第二票(政黨得票率)為準來決定各政黨應得的總席次,扣除各政黨在單一選區中已當選的席次,再來分配比例代表席次。

2.日本等國所採行的「並立制」:各政黨依其政黨得票率來分配應以政黨比例代表選出的固定名額,而與各政黨在區域選區中已當選的席次多寡無關。

 

四、晚近有關全球治理的議題,有很多討論。在全球治理的架構下,有傳統的行為者,也有些新的行為者。請分別詳述之,並舉出一個與臺灣相關的實際案例說明之。

【擬答】請參閱黃靖編著,2018,《縱橫政治學》,p.12-55~59

()全球治理的主要特徵:

1.多元中心主義(Polycentrism):儘管聯合國在現代全球治理體系中扮演主導角色,但全球治理是多元而非單一的,全球治理在不同的議題範圍有不同的制度架構和決策機制。

2.政府間主義(Intergovernmentalism):國家和政府在全球治理體系中保有一相當的影響力,此現象反映在普遍國際組織對於共識決的傾向以及微弱的執行力。

3.不同參與者(Mixed Actor Involvement):國家和國際組織除外,全球治理的參與者包括非政府組織、跨國企業及其他屬於全球公民社會的機構。公私交界的模糊代表在國內政治中國家和公民社會的分辨,在全球決策中不存在。

4.多層次過程(Multilevel Processes):全球治理的運行係透過不同層次的團體和機構(市、省、國家、區域、全球)之問的互動,沒有一個層次擁有支配性。

5.去正式化(Defomalization):全球治理通常是透過基於慣例以及非正式的國際建制來運行,而非正式的法律實體。

()全球治理之下的行為者:

1.傳統行為者:

(1)官方國際組織:例如聯合國、世界銀行等以主權國家為主體的國際組織,這些國際組織對各國的行為設立規範,但各種規範在各國國內的實施(Implementation)及遵從(Compliance),則涉及到國內的各種機制的配合,以及全球治理中其他角色的合作。

(2)中央政府:主權國家在全球化的衝擊下正嘗試轉型。然而,中央政府在全球治理中仍有不可或缺的角色。中央政府在總體政策調控、創造整體國家認同及引導民意趨勢等面向,仍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力。

2.新的行為者:

(1)跨國企業:藉由各種策略聯盟、外包及其他的合作方式,跨國企業的影響力已經滲透到地方及草根層級,產生更深更廣的互動網絡。

(2)國際非政府組織:此類組織在近十年來有長足的進展。拜全球化科技發展之賜,這些組織利用網際網路串連,使不少國內問題轉換為全球注目的焦點,同時不少組織以人道關懷出發,促使各界注意人類共同關注的一些議題。

(3)本國企業:在全球化的時代,純粹「本國」企業事實上已不多見。本國企業作為「全球」與「地方」之間的介面,正重新調整步伐,試圖在「全球網絡、地方智慧」兩個主要面向之間找到平衡點,並擴大企業利基。

(4)草根性組織:草根性組織位於全球治理的最基層,直接反映了本土的需求及呼聲。草根性組織雖然組織並不嚴密,經費有限,但往往能爆發意想不到的動員能力。

(5)地方政府:許多「地方政府」已經不是過去人們印象中的小型官僚組織。許多「超大城市」(Mega Cities),在行政層級上雖屬「地方」,但經濟實力已富可敵國,儼然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主要焦點。

()與台灣相關的實例:印太戰略與聯盟機制

美國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於20181日至5日間出訪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等東南亞國家。出訪前夕,他於當地時間30日,在美國商會(U. S. Chamber of Commerce)的演說中宣布,將大舉投資「印太戰略」,聚焦數位經濟、能源及基礎設施,更強調美國與中國策略有所不同,似乎有意針對「一帶一路」。

根據報導,美國商會30日舉辦印太商業論壇,蓬佩奧在當天的演說中指出,政府初期將投入11,300萬美元(約新臺幣34億元)來打造印太戰略,投資數位經濟、能源及基礎設施等領域,以實現美國對該區域的承諾。他提到,「自由與開放」的印太戰略,在貿易上是追求真正市場導向的公平競爭;而美國尋求的是夥伴關係,不是主宰印太區域,且美國認同戰略夥伴關係,而非戰略依賴。

他說明,尋求夥伴關係是為了彰顯互信與互重,美國過去不曾、未來也不會尋求成為印太地區霸權,更反對任何國家這麼做。《中央社》指出,雖然蓬佩奧並未點名中國,外界多將美國的印太戰略與中國的一帶一路相比。

此外,蓬佩奧也強調,中國國營企業大舉主導海外投資,但美國與中國不同,不會為了政治影響力而投資,也不會對企業下指導棋;印太戰略由美國私營企業主導,而美國企業會以高標準、高透明度的方式來展現美國的價值觀,且一定會遵守法治。他提到,美國企業會誠實依約依規進行,不需要黑箱作業。

相關人員在談話中強調,美國退出「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是民意使然,因為人民對多邊協定失去信心,但川普政府仍以TPP所建立的標準為基礎,尋求與各國簽署雙邊協定,且對多邊協定仍保持開放。他提到,美國的印太戰略具有包容性,不是封閉式的俱樂部,歡迎所有「包括中國在內的國家」參與,但重點是要能認同市場主導和公平競爭原則。米埔里則表示,新加坡對印太戰略持樂觀態度,但其中還有一半內容尚待完善,期待蓬佩奧下週走訪東南亞和各國接觸、溝通。

新加坡已經於上周正式通過「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米埔里對此指出,有些國家願意參與標準較高的CPTPP,有些則選擇加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至於美國要如何與區域內的成員來往,相信各成員國會有自己的選擇;此外,新加坡作為東南亞國協(ASEAN)會員國,今年又任主席國,期待RCEP能所有進展,使ASEAN更加強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臺灣非典牛 的頭像
    臺灣非典牛

    黃靖的小宇宙日常

    臺灣非典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