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剛出爐的原特三等政治學考題,請學員享用!

 

 

 

 

一、新國家主義(Neo-statism)有何特徵?請詳述之。(25分)

【淺解】

¤第一版本(請參閱黃靖編著,2015,《縱橫政治學》,p.3-9~10)

(一)新國家論的崛起:政治系統論的缺失

1.模型過度簡化政治現實

2.對「黑箱子」的解釋不夠充分:

3.其理論本質仍有偏向維持現狀之嫌:

(二)政治系統模型的修正:新國家論的核心意涵

1.把輸出項變成輸入項:把政府的「轉換過程」放在模型的最前面,而不是把社會壓力當成政府決策的關鍵驅動力。換言之,公共政策在很多情況其實是由政府官僚自行決定的,公民只不過是在稍後有所反應及評價罷了。譬如美國軍方對伊拉克發動戰爭即是顯例。

2.把黑箱子打開:黑箱子(官僚機構)內部存在許多複雜的動態關係,而非只是簡單回應來自外界的壓力而已。究言之,黑箱子之內所呈現的是來自政府不同部門之間的角力,也就是政府在決策時其實大多是自己關起門來「和自己對話」,這使得回饋圈造成短路現象,變成學者們所謂的內輸項(withinput)。

 

¤第二版本(請參閱黃靖編著,2015,《縱橫政治學》,p.11-10)

(一)Krasner認為晚近的國家中心論分析模式具有五項特性:

1.國家中心論認為,政治是規制問題而比較不是分配問題,關注維繫秩序以抗內、外威脅之議題更甚於政治行動者間效用之分配。因此,政治不單只是「誰得到什麼?何時得到與如何得到?」,更應該是「敵我之分」。

2.國家中心論者強調,不論視國家為外在或中介變項,國家在其權限之內應該是一自主行動者(Actor),並非只是社會偏好的被動反映而已。

3.國家中心論強調正式及非正式制度限制對個體行為的制約。

4.國家中心論的分析強調特定時空環境對政府決策行為的重要性,主張必須進一步理解制度如何自我再製(Re-production)以及制度創設時的歷史條件,如此才能掌握政治決策背後的根本原因。

5.國家中心論看到的是充滿緊張與衝突的政治生活;系統並不是由相互關聯與相容的次級系統所組成;結構也並非因為展現特定功能才存在,功能也不一定與特定結構相一致。

(二)對「國家自主性」概念的強調:

基於上述出發點,關於國家如何制定與執行公共政策此一關鍵議題,Krasner延續Nordlinger的觀點,認為在思考民主國家作為與不作為問題時,「國家偏好」(Preference of State)與「公民社會偏好」(Preference of Society)必須同等考量。Krasner指出,所謂國家偏好係指那些具有公職地位的個體,其以作成及運用權威決策的方式約束社會的所有部門。

 

 

二、2016年總統選舉即將到來,請問解釋或預測民投票行為的研究途徑包括那些?請申論之。(25分)

【淺解】(請參閱黃靖編著,2015,《縱橫政治學》,p.8-25)

(一)生態學的研究途徑(Ecological Approach):

又稱為芝加哥學派,指從整體選民的投票結果來論述個別選民的投票行為。換言之,乃是以集體的選舉資料來解釋個體選民的投票行為,或從某一社區最後的投票結果來論斷該社區民眾的政治傾向。

(二)社會學研究途徑(Sociological Approach):

以學者Lazarsfeld與Berelson為首,又稱為哥倫比亞學派,強調社會與人際網絡傳播對選民投票行為的影響。此取向從個體調查與訪問開端,研究焦點在於選民對於選舉資訊的吸收與判斷,強調大眾傳媒、次級團體及個人網絡對投票決定的影響;換言之,該取向認為個人的媒介使用習性與資訊溝通管道將影響政治偏好。

(三)社會心理學途徑(Social Psychological Approach):

又稱為密西根學派,始於60年代坎培爾(Campbell)等人所出版的《美國選民》(The American Voter)一書,強調選民的心理因素對投票行為的影響,尤其指出「政黨認同」(選民對政黨在心理上的連結狀態)乃是影響投票決定最重要且穩定的因素,並據此提出著名之投票決定的「漏斗因果模型」。

(四)經濟學途徑(Economic Approach):

分析焦點在於選民可以理性的分析各政黨或候選人的各項條件,尤其是過去表現評估以及未來表現的預期,以此做為投票的依據。簡言之,此途徑係以成本─效益的經濟學觀念,假設選民會選擇一個成本最小,但效益最大的結果。

 

三、自由主義為當代重要政治思潮,請問古典自由主義對個人自由、經濟自由和平等的看法如何?(25分)

【淺解】(請參閱黃靖編著,2015,《縱橫政治學》,p.11-49)

(一)自由主義(Liberalism):

1.基本信念:

(1)個人主義:相信人類是具有理性的個體,意味著每個人都該享有最大限度的自由。

(2)正義:相信人人「生而平等」,即人人擁有同等的道德價值,並應當享有形式上的平等及同等機會。但同時也強調有必要根據個人的才智和工作意願來給予相應的報酬。

(3)多元主義:相信社會乃是依據「同意」和「憲政主義」等原則而被政治性地組織起來的。

(二)派別:

1.古典的自由主義:以信仰「最小國家」為特徵,認為國家的功能僅限於維持國內秩序與個人安全。其根本信念如下:

(1)人在本質上都是自私自利的,人們應該儘可能的對自己的生活與環境負責。

(2)熱衷於自我調節的市場經濟原則,認為政府對市場的干預不僅毫無意義,而且是具有破壞性的。

        (3)重申「自然權利」的重要性,傾向功利主義的思維,肯認人類的意志自由。

2.現代的自由主義:古典自由主義的修正。

(1)出於對無節制的自由或資本主義所導致之不公正的反省,其對「國家」之角色較為同情。

(2)認為國家干預可使個人免遭社會不公正之傷害,如此才能具備更積極的自由。換言之,現代自由主義者將自由與個人發展以及有能力來自我實現等面向聯繫在一起,並在某種程度上與社會民主主義有明顯的重疊之處。

 

 

四、請問政治學研究途徑中的新制度主義有那些流派、特徵和研究主題?(25分)

【淺解】(請參閱黃靖編著,2015,《縱橫政治學》,p.1-25)

目前學界共同的看法是以美國政治學者霍爾(P. A. Hall)及泰勒(R. C. Taylor)兩人的研究為主,依據如何看待制度與個體行為間的連結,以及如何解釋制度的變遷兩個角度,將新制度論研究學群區分成三個主要支派:

(一)理性選擇制度論(Rational Choice Institutionalism):

1.特徵:

在個人乃是具有穩定偏好及目標取向的基本假設下,制度因素是解釋政治選擇的關鍵。制度所以促成政治選擇的做成,係因為制度並沒有讓每一個可能的政治選項都公平的進入討論議程。進言之,因為政治行動者理性地察覺到制度所帶來的可能影響,他們將會操縱這些制度規則來儘量獲得所欲的結果。

2.研究主題:

在此支派觀點中,制度變遷的原因在於既存制度已經無法履行當初之所以被需要的目的。在此當中,變遷與否的決定力量和交易成本的高低攸關。根據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諾斯(D. North)指出,所謂「交易成本」係指人際互動所產生的摩擦力現象,包括了衡量交換事務價值成分的成本,以及保護權利、監督與執行契約的成本。這些成本造成人與人之間的訊息不對稱,使得互動過程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只要訂約兩造察覺另有其他方式可以降低目前的交易成本,舊制度將會發生變遷,新制度也於焉產生。

(二)社會學制度論(Sociological Institutionalism):

1.特徵:

與理性選擇制度論恰恰相反,此派學者主張制度不僅限制選擇,而且還對偏好與認知進行形塑。換言之,制度因素是一種「環境」(Environment)作用,政治行動者在獲取外界支持與維持自身正當性的考量下,必須從中依循某些已獲得社會普遍讚許的遊戲規則。

2.研究主題:

在此派研究視野之下,組織變遷或個人行為的調整,並非全然著眼於效率考量,更可能的是為了從相互競爭的對手中汲取更大的正當性資源來贏得社會的認同,進一步鞏固自身的生存機會。

(三)歷史制度論(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1.特徵:

由於對偏好起源的看法對立,理性選擇制度論在解釋個體行動時似乎有低度社會化之嫌,而社會學制度論卻有過度社會化之疑。對此,歷史制度論則試圖採取更為折衷的分析立場,在不否認個人擁有計算自身利益的能力下,整合結構與理性的衝突。

2.研究主題:

此派學者主張,欲掌握制度現象的發展,必須先分析特定的歷史遺緒(Historical Legacies)及關鍵轉捩點(Critical Junctures)兩項特性,並據此發展制度變遷的路徑依賴(Path Dependent)模式。「路徑依賴」係此派學者相當重視的制度分析工具,其指涉事件在歷史過程中的發生順序(Order),將會影響未來的發展軌跡與方向,並提供政治行動者進行策略選擇的限制條件與機會。也由於將制度「安插」在特定時空意義下的歷史系絡當中來理解,此派學者的觀點對跨國制度比較研究有相當大的實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臺灣非典牛 的頭像
    臺灣非典牛

    黃靖的小宇宙日常

    臺灣非典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