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在某個雜誌網站看到的,跟版主在課堂上強調的讀書方式相當吻合,推薦給想要自我精進的學員參考!
✎把書『變成自己的』3種做筆記的方法
買了書,距離這本書真正成為你自己的還有一段距離,要讓你與書真正契合最好的方法,就是「寫下來」。做筆記會讓你保持清醒,而且將你的感想寫下來,能幫助你記住作者的思想。
1. 結構筆記
這是初次略讀就可以寫的筆記,重點在於記錄全書的架構,而不是內容細節。所以你會寫這本書的主題、作者藉著怎麼樣的架構來發展觀點。這些筆記可以寫在目錄或書名頁。
2. 概念筆記
仔細閱讀時,應該找出作者的觀點並記錄下來,這樣你隨時從書架上拿下來翻閱到你的記號就能喚醒你的記憶,你可以用重點畫底線,圈出關鍵字或句子,在書頁的空白處做筆記。你可以將複雜的論點簡化說明。
3. 辯證筆記
如果你就同一個主題進行研究,要讀好幾本書,你的筆記應該包括不同書的頁碼。這是由許多作者(在他們不知情的狀況下)共同參與的討論會,這時你可能需要一本獨立的筆記本,把所有相關陳述和你的問題都列出來,釐清彼此觀點的差異與順序,從可能會互相衝突的論證中,做出自己的判斷,從中生出具有原創性的想法。
※資料來源:https://www.managertoday.com.tw/articles/view/54795
✎能被消化的知識,才能成為智慧!閱讀時要訓練「大腦」做的事
✎自我檢視「知識的消化吸收機制」,非常重要。
✎知識消化吸收機制的 3 個層次
當一個新知被充分理解後,是做到第一個層次的閱讀,也就是讀進去的知識,只在腦神經元間形成一組單獨的細胞集團,它並沒有與大腦既有的細胞集團扣連在一起,未來需要使用時,很難被提取出來使用。彷彿茫茫腦海中充斥著許多孤零零、無家可歸的細胞集團,很難被連結到,最後就消失得無聲無息。
知識消化吸收的第二個層次,就是新知確實扣連到大腦既有的細胞集團,未來被「提取」的機率變高,知識就能被「用出價值」。兩者要能扣連,就是一邊讀一邊思考「這跟職場有什麼關係?」而且要深入思考「連結的邏輯是什麼」(版主按:看到這裡,不知還有哪位學員還會覺得咱們課堂上帶各位走進「生活化的政治學」是唬爛?!);當原來的認知出現「擴大」、「深化」的感覺時,就是新知與既有認知產生扣連,新知找到了依歸,被提取的機會也擴增,這個動作稱之為連結閱讀。
然而,連結閱讀只是知識要「用出價值」的最低門檻,若要讓閱讀的效益極大化,還要提升到閱讀的第三個層次。好比倉庫快要「爆倉」時,只要重新規劃儲位使其井然有序,便能裝入更多物品一樣;當你針對某個主題連結了好多的訊息,感到原來的知識框架不敷使用,你會想辦法重組(restructure)出一個條理更為分明的思考架構,來涵蓋所有相關的訊息,此即第三個層次的閱讀
※資料來源:https://www.managertoday.com.tw/columns/view/54463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