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請享用!

 

 

 

 

 

三等試題

 

一、Guillermo ODonnell 認為許多第三波民主化下的新興民主國家,都產生了「委任式民主」(delegative democracy)的弊病,請詳述「委任式民主」的內涵,並舉實例闡述之。

【答題方向】可參閱黃靖編著,2020,《縱橫政治學》,p.5-47,p.5-82

()「委任式民主」的內涵:

政治學者ODonnel指出,「委任民主制」建立在這樣一個前提之上:無論誰贏得總統大選,將被認授權以他認為合適的方式進行統治,只受現存權力關係和憲法上規定的任期限制。申言之,總統被視為係國家利益的化身、主要監護人與裁判者。他的政策無需與其競選時許下的承諾相一致。所以,人們期望這種父親般的身分是用於保護國家,故其政治基礎必定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換言之,也就是一種無法用制度來預期的過程),即被期望是為了有效克服黨派偏見與衝突的一個過程。在此制度下,領導者常常以超越於政黨利益的形象出現於政治舞台,但也因此脫離了法治的有效規範。比較明顯的例子常常集中於拉丁美洲與東亞等地區的威權體制。

()實例:俄羅斯民主化的陷阱---競爭式的威權政體

第三波民主化於70年代開始席捲世界各國,許多威權政權受到這波民主化的衝擊而朝向民主政權轉型。然而,在中南美洲、非洲,及後共產國家中,威權領導者發現一種默許國內外民主化要求,且又能維持政權的統治方式。他們承認反對勢力的存在與合法性,同時允許競爭選舉的舉行,但藉由操弄這些民主程序來維持他們的政權。因此,在二十一世紀初,世界各國紛紛出現了一種結合民主制度程序與獨裁統治的政治體制,稱為混合式政體(Hybrid Regimes)。

李維斯基(Steven Levitsky)與衛(Lucan A. Way)兩位教授認為,在競爭性威權主義的統治下,民主機制雖被視為獲得政治權力及運作的最主要原則,但此原則往往遭到執政者的破壞,使得政權無法達到民主的最低標準,例如米洛塞維奇(Slobodan Milosevic)統治下的塞爾維亞、普欽(Vladimir Putin)統治下的俄羅斯,以及脫離蘇聯獨立後的格魯吉亞。

 

二、文官體系的運作攸關當代國家治理之品質與表現,請分析有那些控制文官體系權力的途徑?並請評論之。

【答題方向可參閱黃靖編著,2020,《縱橫政治學》,p.5-57.

()控制文官體系權力的途徑:

依美國Levine教授見解,認為民主政治已經提供了如下充分的防衛機制來對抗官僚,使其能向人民負責:

1.選舉:民主政治要件之一是基於「多數決」原則的自由選舉。不管是總統制或內閣制,若選民對政府官員的行動感到不悅,其即能以選出新的領導團隊來重新界定官僚的方向。

2.憲法和政治上的限制:政府單位的命脈是撥款。立法機關能藉由減少單位運作所必須的金錢來約束官僚的作為;此外,行政首長也可運用政策議題設定權與人事任命權來控制官僚組織;最後,當官僚不負責任時,法院即是公民和民選官員最後的武器。

3.公民投票:在某些國家,將公共問題訴諸公民投票的表決是抑制官僚權力的重要手段。在這些國家中,公民可運用公投決定許多政策議題,包括徵稅的授權、公共建設乃至於警察的職權行使。

4.自我控制:雖然官員必須服從於法律的控制,但也不能否認因為他們服膺於以專業原則為基礎的信條時所展現的稱職情況。觀察那些成功找出黑心食品所在地的衛生官員,在在顯示出官僚對自身工作的自豪以及追求專業的最高標準。這種自我控制的信條有時比正式的政治控制,更能令官僚負起責任。

5.利益團體、媒體及政黨:由於體認到官僚在制定政策過程中的重要性,利益團體將因此發展出挑戰官僚專業知識的專家,也會逼使官僚回應來自利益團體的壓力;再者,在政黨勢力強大的國家當中,官僚系統中的政治任命官員會影響官僚的行動,使其對大眾壓力能有所回應;最後,平面及電子媒體記者的追蹤調查,更對官僚行為的變化產生深刻的制約。

()評價:文官體系仍有規避控制之可能

不過,Levine教授同時也認為,官僚在實際上還是能透過種種方式來規避以上的控制力量:

1.規避選舉力量:在總統制國家,由於權力分立機制之影響,官僚的課責將變的非常困難;同樣的,即使是內閣制國家,如果政治領導是由一個不穩定的政治聯盟所行使,此種情況將更導致具有永業性質的文官權力大增。

2.規避憲法與政治限制:立法機關控制預算的傳統權力也正逐漸減弱。正像政治學者Wildavsky所觀察,在所謂「漸進主義」的原則下,影響年度預算規模和內容的最重要決定因素乃是去年的預算,因此,預算案一般是由官僚自身提出,這已使立法機關難已提出一個替代性的方案。其次,官僚更能以許多方式來隔絕行政首長的控制,此因官僚握有可以釋出或拒絕交出的資訊,因而強化了政治地位,而當受到行政機關威脅時,官僚甚至有可能動員私部門的利益團體對決策部門施壓;最後,在司法牽制方面,普通老百姓並未握有能挑戰官僚的資源,舉例而言,當警察舉發人民超速時,人民必須耗時傷財來舉證自己的無辜,但繳納罰金卻容易許多。

3.規避公民投票:一種利用公民投票來規避人民意志的方法,係透過設計公民投票問題的措詞。如此造成語焉不詳,而使投票結果有所爭議並持續數年。此外,舉辦公民投票的時間點亦會影響結果,公投若成為大選的一部分,將會促使大批選民前去投票。

4.規避自我控制:對專業主義的服膺並不等於政治控制,譬如服膺國防專業標準的軍方人員,也經常致力於增加軍方的福利,而此種意義的自我控制與我們所關注的民主控制恰恰相反。

5.規避利益團體、媒體與政黨:當代政府對私人利益團體的補貼,已造成利益團體臣服於政府;其次,媒體的興趣是即興的,對官僚組織的調查並不會太深入,而儘管官僚組職當中的「吹口哨者」(即揭露政府過失的行政人員)有可能將政府過失的資訊透漏給媒體,然也必須冒著把自己官場前途給吹走的風險;再者,從政黨式微論的角度觀察,先前政黨所握有可分配的政治資源,也已經轉移到文官手中,更造成政黨監督力道的減弱。

 

 

三、「霸權穩定理論」(hegemonic stability theory)是國際關係領域中用來分析國際秩序的重要理論,請敘述霸權穩定理論的內涵,並舉實例提出評論。

【答題方向】

可參閱黃靖編著,2020,《縱橫政治學》,p.12-7, 12-12.

()霸權穩定理論的內涵:

有些學者認為美國以所謂的「仁慈的霸權」為手段,創造出全球公共財,企圖達成「霸權穩定」之共存共榮目的。霸權穩定論通常與現實主義論相關聯,認為單極或二極的國際體系對世界秩序的穩定是有貢獻的,而多極體系反而會陷入不穩定,約持以下理由:

1.強權數目越多,就會增加強權之間發生衝突的可能性。

2.多極有利於流動性或不穩定性的產生,因為這些強權擁有擴大其影響力的外部工具,導致強權之間的分合。

3.當權力更加分散,現有強權可能更加不安與野心勃勃,即使是弱國也能透過結盟的方式來挑戰與取代現有的強權。

()對霸權穩定論的批評:建構主義的啟發

1.重要理論家與論點:

社會建構主義中最具影響力的陳述,莫過於亞歷山大‧溫特所主張之「無政府狀態是由國家造成」的論述:

(1)意味著國家行為並非如新現實主義者所言,是受到國際體系的結構所影響,而是由特定的國家如何看待無政府狀態所決定。

(2)有些國家視無政府狀態為一種危險與威脅,但其他國家可能將之視為自由與機遇,因此「友善的無政府狀態」與「敵意的無政府狀態」之間有很大的不同,而這裡所謂的危險,並非指國家所面對的客觀環境,而是國家的自我認同及其如何看待其他的國家。

2.對國際政治觀點的衝擊:

(1)國家並非客觀的實體,而是一群分享共同文化遺產的人們,他們是主觀的實體,他們對成員的認同是由一套特定的傳統、價值與情感所定義。

(2)建構主義者的分析強調的是世界政治的多變性:當民族國家與其他重要的全球行為者都改變他們的看法時,他們的行為也會因此改變。

 

四、有關第三世界的發展問題,一九五Ο與一九六Ο年代的現代化理論(modernization theory)、一九七Ο年代的依賴理論(dependency theory)以及一九八Ο年代的發展國家理論(developmental state theory)均曾提出診斷與處方,請說明這三個理論的內涵,分別評論之。

【答題方向】可參閱黃靖編著,2020,《縱橫政治學》,p.11-6.

()現代化理論與依賴理論的內涵:社會中心論的思維

1.現代化理論:

什麼原因造成國家得以發展?現代化理論所提供的是一種律則式的解釋。其中,最重要者係對經濟發展與民主政治關聯性的特殊見解;其次則是經濟與技術創新擴散效應對發展的影響探討。現代化理論視「現代化」同時包含政治及經濟兩個維度,最重要者係將政治發展類比成經濟發展的函數關係。易言之,論者期待一個現代化的政治體系應當呈現出類似當代經濟體系的重要特質,諸如複雜的分工、個人角色多元以及各類資源的分配係透過競爭市場機制完成等。

2.依賴理論:

現代化理論深受新古典經濟學及多元主義思潮的影響,取經英國及北美於19世紀的發展經驗,主觀認為「發展」應該是一種漸進、平和的進程。然而,就實際經驗來看,所謂的「現代化」往往並沒有在發展中國家樂觀地發生。拾其要者言之,外資所帶來的係進口依賴及貧富差距加劇;而技術創新卻造成城鄉失衡發展。是以,對現代化發展觀點批評最烈者莫過於依賴理論。此學派觀察主要以拉丁美洲國家作為觀察對象,從世界體系的層面研究發展問題,認為國際體系因素會導致某些國家或地區永遠處於低度發展的狀態。申言之,由於核心國家對邊陲國家進行廉價貨品和勞力的剝削,將造成邊陲國家一直處於不利的國際競爭地位。據此,主張依賴理論的學者並不認為邊陲國家在這種國際間不平等交換的情況下可以順利地變成「現代化國家」。

()發展國家論的意涵:融入國家中心論

政治發展研究的「國家轉向」使得學者能系統化地探討諸如臺灣、南韓及日本等戰後新興國家的不同發展路徑。其中,最重要的即為所謂的「發展型國家」(Developmental State)概念。進言之,英美等核心國家所代表的發展模式係所謂的「調整型國家」(Regulatory State),政治發展的主要作用在於為經濟競爭設立公平原則,並對私人市場的爭端進行仲裁;國家經濟的成長主要來自於企業的競爭以及不受干涉的消費者互動。相對於此,東亞國家的成功被認為是政府掌握了許多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政策工具:包括資本的獲取、協調企業的力量(特別是官僚可與本地及跨國資本家合組「策略三角聯盟」)、施行特定工業計畫、紓解大眾政治壓力以及有效的外資管控等。換言之,發展型國家並不被動地接受世界比較利益分工的既定地位,而是尋求「創造」比較利益,當中,最重要的角色係一個能幹自主的官僚體系。

 

四等試題

一、請敘述古典菁英理論的內容,以及競爭性菁英理論提出的修正,並請評論之。

【答題方向可參閱黃靖編著,2020,《縱橫政治學》,p.3-13

()規範色彩較重的早期菁英論(古典菁英論):

1.代表人物:莫斯卡、柏雷圖等人。

2.主要看法:

(1)多多少少具有反民主或對民主政治不信任的偏見。

(2)認為菁英治國不僅難以避免,而且是理所當然。

(3)提倡菁英論的目的,在於對抗一些主張把政治參與的權利加以擴充,並使全民皆對政治發生影響力的言論。

()實證色彩較重的晚期菁英論(民主菁英論):

1.代表人物:密爾斯(C. Mills)、拉斯威爾等人。

2.主要看法:

(1)主張應該留意的是在不同政治制度下,菁英的政治權力與影響力所佔比例遠超過非菁英的事實,認為此種事實顯示民主的規範理論與民主的實踐之間存有差距。

(2)對於這個差距的處理,又有兩端態度:

有些人認為應該使現實與民主理論所標示的理想契合,是以,必須盡力抨擊菁英控制的不當,揭露菁英控制無所不在的殘酷事實。

另一派人則認為菁英的優越地位乃是理所當然且無可非議。他們並不反對民主,但主張菁英並不能擁有單獨決定一切重要事務的權力,其行為仍然要受到非菁英的影響。換言之,在民主政治之下,菁英儘管是決策的主動力量,惟其公務行為仍須受到非菁英的監督與審核。

 

二、委員會是當代民主國家國會運作的重要制度,請說明委員會有那些主要的類型與功能。

【答題方向】可參閱黃靖編著,2020,《高普考總複習講義》

()國會委員會的意涵與類型:

委員會是一種小型的工作團體,成員來自較大的組織體並負有特定責任。特別委員會(ad hoc committees)是為了特定目的而設立,任務完成就加以解散。永久或常設委員會則有長期責任與制度化的角色。委員會結構在政府的立法與行政部門中已日趨重要,可做為集思廣益與廣博諮詢的論壇,且可成為決策主體。

()對國會委員會功能的評價:

1.優點

(1)允許各種觀點、意見或利益可呈現出來。

(2)可提供較完整、較長期與較周密的論辯。

(3)可透過限制反對意見的範圍,而促進決策更為效率且快速。

(4)可促進專業技術與知識的流通,使分工成為可能。

2.缺點

(1)可輕易受到設立與安排職位的人士所操控。

(2)助長了主席利用諮詢的假面具,而主導整個程序進行。

(3)窄化了決策過程中被納入考量的觀點與利益。

(4)成員與原屬較大團體容易分離,因此出現了虛偽代表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臺灣非典牛 的頭像
    臺灣非典牛

    黃靖的小宇宙日常

    臺灣非典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