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等政治學
一、全球化對國家主權的限制所產生的脫節現象為何?請詳析之。
【答題方向】
☞可參閱黃靖編著,2021,《縱橫政治學》,p.12-13;16;54。
(一)「全球化」的意涵:
根據基歐漢(Keohan)及奈伊(Nye)等學者指出,全球化是指各種經濟、社會、文化、軍事和環境現象的加速整合。透過綿密的行動和訊息網絡,相關整合快速伸入世界的各個角落。他們率先將全球主義視為「一種國際社會架構,它涉及的互賴網絡遍及五大洲。」這個架構有兩項特色對全球主義造成影響:(1)它的網絡越來越密;(2)在這當中,任何事情都可能是牽一髮而動全身。
(二)對國家主權所造成的限制:
1.主權概念的過時:
(1)可穿透的國界:這包括了跨國界的旅行以及資訊和知識透過網路移動。全球金融市場和跨國資本流動使經濟主權形同虛設。如果傳統國內外的分野已經難以維持,國家則不再是有意義的領土單位。
(2)非國家行為者崛起:跨國公司比許多國家更有其影響力,可以在全球經濟局勢下,透過重新布局生產和投資的能力,有效的控制政府政策。而非政府組織也享有國際影響力。且國家安全很可能受到國際恐怖主義的威脅,如蓋達組織。
(3)集體的困境:全球問題需要全球的解決方案。具有集體或全球特性的議題日益增加,如氣候變遷、恐怖主義、跨國犯罪、傳染病、國際移民等等。只有國際組織及非主權國家,能夠有效處理這些問題。
(4)普世人權:對主權的尊重日漸侵蝕,認為國家對待其國內人民有一些普遍標準的信念越來越強。這是基於對人權的信念,以及主張基本的個人權利比起國家的獨立自主有更高的道德優越性的觀念所致。
2.主權概念的轉型:
(1)主權向上的移動(Upward Moving):所謂向上移動是指個別國家的權力,有一部分必須交給比國家層級更高的國際組織,例如聯合國;因此,國家的權力,或者說國家行事能力受到權力向上移動的影響而減少。
(2)主權向外的移動(Outward Moving):向外移動是指一個國家不可能單獨行動,之中必須考慮到別的國家的反應而受到影響。國家間的互動因為受到全球化的影響,必須考慮與其他國家合作。既然必須合作,國家的自主性及能力也會受到影響。
(3)主權向下的移動(Downward Moving):向下移動是指國家權力的集中程度也受到全球化的影響,朝分權(Decentralization)的趨勢發展。因為全球化互動,不必然是中央政府對中央政府,有可能是一個地方政府對他國中央政府,或兩個以上國家的地方政府之間互相影響。全球化影響了一個國家內部中央與地方權力垂直分配的結構。國家機器中央部分勢必無法完全支配及宰制地方政府。
二、軍隊干預國內政治的原因有那些?西方民主國家之文人控制軍隊的方式有那些?請詳析之。
【答題方向】
☞可參閱黃靖編著,2021,《縱橫政治學》,p.5-84。
(一)軍隊干預國內政治的原因:
1.軍人干政有較高的容易性:
在發展中國家,即使最弱的,甚至組織不良的軍隊,亦具有充足的力量推翻文人政府,佔領重要的政府機關。只要軍隊一佔領首都等大城市,再獲得各方面的承認與支持,即可迅速控制全國。
2.制度化程度低:
所謂制度化程度,指一個制度為人民的價值觀念所接受的程度,如杭廷頓所說的,一個高度制度化的政治制度,它能團結並適應其所處的社會和文化環境,能有效地應付當前的需求,適應變遷的環境。在實施民主政治的國家,而經常發生軍人政變,大都是起因於軍人對文人政府的合法性認同不夠。
3.軍人的利益受抑制,包括國防預算被削減、軍隊自主地位受挑戰:
因為對軍人而言,國防預算被削減,即代表軍人的影響力及地位被削弱。軍人對於軍事教育、訓練、軍官陞遷及派任等,都有其自成一格的程序,不願外力干涉。一旦文人政府干涉,會使軍人的獨立和自尊受損,並且破壞其層級節制的組織。
4.文人政府的經濟計畫遭到失敗:
文人政府經濟計畫失敗,人民普遍貧窮,或者社會普遍存在著懸殊的貧富差距,軍人易趁機以「救世軍」之姿態,以軍變接管政權。
5.價值觀念之衝突:
軍人領袖和文人領袖對社會和經濟變遷的反應不一樣,價值觀念也有差距,雙方遂時有歧見。譬如,軍人重安全與穩定,而文人重民主與競爭,雙方對國內政策即有相當大的差別。彼此的看法不同,遂演變成對立,其結果往往是掌握武力的一方佔優勢。
6.軍人陞遷管道受阻:
譬如泰國自1980年代初以來發生一連串的軍變,是因為少壯派軍官不滿高級將官屆齡不退,阻礙其陞遷,故發動軍變。
7.軍人介入文人之政爭:
如果文人政爭擾攘不休,有引起政治危機之虞時,軍人常介入政爭,與其中一派文人集團結成聯盟,或取而代之,進而接掌政權,以平息內部的紛爭。從此觀點來看,軍人之出來干政,顯示文人的衝突局面趨於結束。
8.缺乏軍人專業精神:
就西方國家的標準而言,所謂軍人的專業精神,指忠於國家、遵守命令、不參與政治、保持中立。但是這項標準很難適用到發展中國家的軍人,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軍人的素質並不高,他們之所以加入軍隊,或出於謀生,或出於冒險,或其他因素,而較少出於保衛國家的考慮。
(二)文人控制軍隊的方式:(摘錄陳俊明老師研究作品)
一般而言即是落實文人優位(civilian supremacy)理念,大概有三個可以努力的面向:
1. 政治中立(political neutrality),它意謂軍隊不參與有限的國防政策領域以外的政治活動。
2. 民主控制(democratic control),它可定義為民選文人政府規劃和執行國家目標的能力。為此,特別重視政府組織及過程的角色以便監督管理軍隊。
3. 社會不偏倚(social impartiality),這是在使公民社會去軍事化,以使民主的原則和理念得以自由運作。
此外,尚有5個具體的制度條件可資落實:
1. 以憲法、法律或制度性的限制,禁止軍隊以一個機構(institution)(不同於個別軍人之選民甚或候選人身分)的形式介入政治。
2. 以民選領袖為首、清晰明確的武裝部隊指揮體系。
3. 文人國防部長、及至少有部分職務由文人擔任幕僚所組成的國防部。
4. 參謀總長隸屬於國防部長。
5. 國防預算有一定程度的透明化。
三、公民投票的作用有那些?請詳析之。
【答題方向】
☞可參閱黃靖編著,2021,《縱橫政治學》,p.8-7;5-40。
(一)公民投票的意涵:
指公民直接用投票的方式來表達對公共事務的意見。與一般選舉不同之處,是公民投票直接針對公共事務表示意見,其方式可以是創制或複決,前者指公民對於未完成立法程序的法案或政策,以法定人數的同意使之成為政府的法律或政策;後者則是公民對於已完成立法程序的法案或政策加以議決,已決定其應否成為法律或政策。
(二)公民投票的作用:
1.正面作用:
(1)公民投票能夠「強化正當性」:
A.比起候選人的選舉,公民投票的決定能夠產生更明確的人民意志;比起立法部門的行動,公民投票更能推動超越私利的公共利益;而一般民眾,比起公職人員來講,更不容易在決策過程中受到賄賂、恐嚇或其他形式的壓力。
B.公民投票的結果,經常能夠準確的測量出「既有的民意」;亦即公民投票具有「正確與有效測量民意」的價值。
(2)公民投票能夠「促進參與感」:
A.公民投票係公民直接參與集體事務決定不可或缺的手段,將決策的場域從代議機構移轉到人民手中,擴大參與的機會,促進人民積關心公共事務,形成健全的政治判斷的公民德行。
B.公民投票係一種「強烈民主」的參與模式,係主動的公民們不假代議政府之手而直接進行「自我治理」,係民主政策決定的重要制度實務。
2. 負面作用:
(1)擔憂民眾的無知、缺乏資訊及無法瞭解政策議題:從菁英民主理論的角度,在充滿複雜知識的當代社會,高度分工的情況之下,每項工作都應該有專責人士負責,政策議題的決定自然不例外。因此,倘將政策議題交由無知、無見解的民眾以公投方式決定,將無法產生明智的決定,決策品質將會降低。
(2)公民投票容易產生多數暴力、傷害少數群體的權利:
(3)直接民主的過程使得多數群體對法律的制定比較容易享有駕馭的自由。
(4)屬於多數群體的群眾對少數群體和公民權更可能不具備寬容的民主精神。
(5)同樣也是根據獨立的個人自利立場和主觀的,既定的政治偏好來投票。
(6)公民投票可能激化政治衝突、擴大社會矛盾裂痕:存在著嚴重的族群、種族、語言、宗教和國家認同衝突的分裂社會中,公民投票其實無法團結一個基本上已經分裂的社會。
四、、威權獨裁(authoritarian dictatorship)可區分為那些類別?並請詳析其特徵。
【答題方向】
☞可參閱黃靖編著,2021,《縱橫政治學》,p.5-16~19。
(一)威權獨裁的意涵:
在一次大戰及二次大戰之間,許多強權領袖宣稱為了加速戰後復甦,爭取國家獨立,重建社會秩序,就必須建立強而有力的領導中心。因此,波蘭的皮索斯基(Jeseb Pilsudski),土耳其的凱末爾、西班牙的佛朗哥等都建立威權獨裁類型的政府。政治學者林茲(Juan Linz)歸納出一些分辨威權主義的選項:
1.傳統主義精神(例如天主教的信仰、紀律和秩序)為基礎的意識形態。
2.一黨制,但缺乏全面性的政治動員。
3.領導階層會施以控制,但加諸在人民身上的通常是可以被預見的管制。
4.有限制的多元論(教堂、軍隊),但沒有全面控制的國體。
5.獨裁,但沒有控制所有的層面(文化、社會之類的)。
6.以冷漠作為控制人民的手段。
(二)威權獨裁的類型:
1. 政黨的威權獨裁:
多建立在新興的開發中國家,幾乎完全是由領導獨立運動的民族主義知識份子建立的。這類國家對政治異議份子的態度與言論自由的容忍,一般來說,比其他類的獨裁國家要開明,但其開明的程度,往往要看獨裁者個人的氣度與胸襟來決定。
2. 軍人的威權獨裁:
大多數獨裁國家都是此類。軍人獨裁制往往是軍人政變的結果;新興國家獨立後,都仿照歐美民主國家設置政府機構,但由於種種限制條件,這些機構的實際運作往往迥異於歐美民主國家,以致政府效能低落,社經困難無法解決,軍人遂乘機攫取政權。
3. 宗教的威權獨裁:
在不同社會,仍有些人主張各種方式的「政教合一」:有的人主張政治權力應控制宗教,把教會變成政府的工具;也有些主張宗教力量應左右政府,使政府在決策上服膺教會的意見。
4. 君主的威權獨裁:
就政治發展的觀點來看,這類政權是保守的;其基本政策取向為維持社會的現狀,尤其是傳統的層級結構、利益分配型式與價值觀念。較著名的君主專制國有沙烏地阿拉伯、約旦、摩洛哥、尼泊爾等。
5. 官僚的威權獨裁:
此類統治,是側重行政的,基本政策方向是守舊,維護社會既得利益與傳統價值,但在行政上則力求改革,提供人民良好的服務。此種行政獨裁最大的弱點為政府處理重大問題缺乏政治眼光,僅作行政的考慮,而社會輿論不自由,無法提供補充或匡正的建議。著名的官僚獨裁實例為葡萄牙薩拉查(Antonio De Oliveina Salazar)於1932年至1961年的獨裁。而菲律賓馬可仕(F. Marcos)的獨裁制,基本上也為行政獨裁。
四等政治學
一、民主和獨裁各有何特徵?請詳述之。
【答題方向】
☞可參閱黃靖編著,2021,《縱橫政治學》,p.5-7;16;21。
(一)民主的特徵:
當代美國政治學者蘭尼(Austin Ranney)認為,民主政治起碼包括以下四個原則,並據此將民主政治定義為:「一個依據主權在民、政治平等、人民諮商與多數決等原則而組成的政府形式。」
1. 主權在民:
此乃民主政治之最基本原則。所謂主權,係指一個國家最後、最高的決策權,其對於在國家領土管轄之下的人民擁有完全且獨占的合法權力來制訂並執行法律。
2. 政治平等:
係指每一位公民皆有平等參與政治決策與爭取公職的權利,亦即展現「一人一票,票票等值」,指無論背景條件,公民在選舉之時每人皆有一票,而且每人的一票與他人之一票相較,價值完全相等,不因職務、智慧、財富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3. 人民諮商:
主張政府官員與國會議員的決策必須諮商人民的意見。政治體系必須具備某種機制來瞭解人民的期望:指政治體系必須具備各種能讓政府知悉民意的管道,包括民意調查、閱讀媒體報導、觀察選舉結果、留意團體遊說等。
4. 多數決:
基於價值的稀有性與人類的歧異性,政治決策很難獲得人民全體的一致共識,因此,大多數的政治決策總免不了對某些人較為有利,而對另一些人較為不利。是以,當政治歧見發生時,民主政治主張應該依多數人而非少數人的意見為意見。然而,儘管「以數人頭來取代打破人頭」的決策方式較為文明,在避免淪為「多數暴力」(Majority Tyranny)的考量下,亦特別強調如下兩個條件:
A.尊重少數意見:民主政治的建立要求多數必須設法去說服而非壓制少數,除了多數所堅持者不一定就對,更重要的是當時移事易之後,過去少數意見也有可能躍升為多數意見。
B.多數意見的權威並非毫無限制:多數意見必須遵守適當的法律規範,如果以為多數所持的政府官員或國會議員可以無所不做甚至不用負責,就有淪為民粹主義的可能。因此,在民主政治裡,制度的設計遠較多數支持更為重要,當多數支持與制度設計違背時,必須捨棄前者而就後者的限制,這個原則即是憲政主義(Constitutionalism)的具體實踐。
(二)獨裁的特徵:
當代政府形態中,行政部門的首長獨攬權力,不受任何其他部門(如國會、法院等)的制衡與法律的限制,也不受人民的節制(如選舉、罷免權等),就可稱為獨裁制。上一個世紀以來共產主義、法西斯主義所製造的極權獨裁,如史達林、墨索里尼、希特勒、毛澤東等,都是一般人熟悉的例子。可是尚有很多獨裁類型,諸如寡頭統治(少數集體統治)或暴君統治等,都曾在人類歷史上出現。
(三)兩者的核心差異:憲政之治
所謂憲政之治或憲政主義,主要是指「確保人民自由,限制政府權力」的原則。基本上,憲政主義主張每個人擁有不可剝奪的自然權利,例如生命、財產、言論自由、行動結社自由、宗教信仰自由等。這些權利通常被理解為國家設立之前就已經存在,因此國家形成之後,政府的首要職責就是要保障這些權利或增進這些權利,而不是剝奪、減損這些權利。為了避免政府濫用職權侵犯人民權利,必須以憲法規範政府的行動範圍,要求政府凡事遵守法治或是採取分權制衡的設計,使政府不致因權力過度集中而專擅。因此,憲政主義經常與「法治」(Rule of Law)及「分權制衡」(Checks and Balances)相提並論。
二、在政治學研究途徑中,理性抉擇研究途徑的發展背景和涵義為何?請詳述之。
【答題方向】
☞可參閱黃靖編著,2021,《縱橫政治學》,p.8-27。
☞可參閱黃靖編著,2021高普課堂補充講義。
(一) 發展背景:
理性抉擇研究途徑起源於亞當斯密的古典經濟學。理性抉擇研究途徑幫助學者針對信念、偏好與價值這類的抽象概念提供研究的方式,大到文化的範圍,小到個人的個性都成為理性抉擇研究的範圍。
(二) 意涵:
1.行為者的偏好(preference)是理性抉擇途徑的研究焦點所在,制度和規則雖有其重要性,但行為者偏好才是關注焦點。
2.理性抉擇研究途徑的基本假定是,個體是理性、有效率以及效用極大化者,在任何既定的脈絡下,他們只會有一種最佳的行動方式。
3.而此論被質疑之處在於無法解釋偏好是如何形成以及難以解釋為何會出現利他行為。
(三) 核心特徵:
1.理性指的是目標導向的行為,至於該行為(甚至目標本身)是否合乎道德,則不在考慮之列。理性抉擇研究途徑是一種演繹的策略,從人類動機與行為,進行邏輯推演以作出選擇。
2.理性抉擇研究途徑有兩個主要的假設:
(1)聯結性( connectivity) :對某人而言,有兩個可以比較的東西(姑且稱之為a與b)置於其面前時,他或者喜歡a的程度多於b,或者喜歡b多於a,或覺得兩者無甚差別;除此之外,沒有其他可能情況會發生(例如不能存在喜歡a多於b,又同時喜歡b多於a)。
(2)遞移性(transitivity):指有a、b、c三個東西出現時,假若我們知道某人喜歡a多於或至少一樣喜歡b,而喜歡b又多於或至少一樣喜歡c,那麼我們曉得他必然喜歡a多於或至少一樣喜歡c。
(四) 研究應用:
例如投票行為中的棄保投票、前瞻性投票或回溯性投票等.Riker (1962)以理性抉擇研究途徑應用於政黨結盟的研究,以政黨間意識型態的距離、政黨大小原則(國會席次)、最小勝選的規模,分析政黨結盟的動機與作為。
A1 關於現代自由主義的敘述,下列何者錯誤?
(A)尊重傳統與行之有年的既存制度 (B)將政府的角色帶回市場
(C)保護人們免於經濟不公平所帶來的傷害 (D)倡導工資及勞動工時法
☞可參閱黃靖編著,2021,《縱橫政治學》,p.11-53。
B2 下列何者屬於正常憲法變遷?
- 憲法凍結 (B)憲法增修 (C)憲法廢除 (D)憲法破棄
☞可參閱黃靖編著,2021,《縱橫政治學》,p.6-62。
A3 近年來,移民在許多西方國家成為爭議的焦點。「接納新移民成為該國公民」這樣的政治現象,挑戰下列那項概念?
(A)文化民族主義 (B)自由民族主義
(C)擴張民族主義 (D)反殖民民族主義
☞可參閱黃靖編著,2021,《縱橫政治學》,p.11-15。
☞可參閱黃靖編著,《2021高普總複習講義》,p.162。
A4 若民眾意見分歧、政治極化,代表民意呈現下列何種分布?
- U 型曲線 (B) J 型曲線 (C)倒 U 型曲線 (D)鐘型曲線
☞可參閱黃靖編著,2021,《縱橫政治學》,p.9-7。
D5 意識形態是人們對政治世界的觀念體系,其中古典自由主義影響深遠,下列何者不是古典自由主義的重要原則?
- 個人主義 (B)個人自由 (C)理性主義 (D)絕對主義
☞可參閱黃靖編著,2021,《縱橫政治學》,p.11-52。
A6 國家是政治學的核心研究對象,下列那種國家理論特別假設國家是一個中立的仲裁角色?
(A)多元主義式國家 (B)資本主義式國家
(C)巨靈式國家 (D)家父長式國家
☞可參閱黃靖編著,2021,《縱橫政治學》,p.5-35。
B7 關於公民不服從,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A)乃是透過更高的原則反對現有法律制度
(B)目的在於推翻現有政治體制
(C)行動往往違反了現行法令規定
(D)目的不是行使暴力
☞可參閱黃靖編著,2021,《縱橫政治學》,p.5-49。
B8 關於民主理論中的菁英論點,下列何者錯誤?
(A)菁英主義主張民主政治其實是少數統治
(B)菁英論的民主理論並不支持寡頭鐵律
(C)團體中總是容易成為寡頭統治 (
D)無論如何民主,社會上總是有權力菁英的存在
☞可參閱黃靖編著,2021,《縱橫政治學》,p.5-13。
A9 影響政治參與的心理因素中,有一個概念是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下列何項敘述較為貼切?
(A)有助人際關係連結與合作的社會資源或規範
(B)民眾自身認為能否影響政治的能力
(C)民眾對於身邊政治氛圍的認知會影響他表達政治傾向的意願
(D)社會中對政黨情感上長期的各種觀念、感情和態度
☞可參閱黃靖編著,2021,《縱橫政治學》,p.5-48。
D10 許多西方民主國家在政治發展的過程中,往往會經歷五大危機。下列何者非屬五大危機?
- 認同危機 (B)正當性危機 (C)參與危機 (D)繼承人危機
☞可參閱黃靖編著,2021,《縱橫政治學》,p.11-30。
D11 下列何者不是半總統制國家?
- 冰島 (B)愛爾蘭 (C)葡萄牙 (D)丹麥
☞可參閱黃靖編著,2021,《縱橫政治學》,p.1-35
B12 關於共治的敘述,下列何者錯誤?
(A)法國至 2018 年止,發生過三次共治
(B)法國的共治皆因總統改選
(C)共治代表半總統制轉換為內閣制的運作模式
(D)共治是總統與總理來自不同的政黨或聯盟
☞可參閱黃靖編著,2021,《縱橫政治學》,p.6-31。
C13 關於威權獨裁的敘述,下列何者錯誤?
(A)政府由少數菁英控制 (B)統治者的決定和作為不受制衡
(C)政府全面控制人民所有生活領域
(D)人民的自由與政治權利受到限制
☞可參閱黃靖編著,2021,《縱橫政治學》,p.5-17。
D14 有關總統制與內閣制的比較,下列何者錯誤?
(A)相較於內閣制,總統制更強調權力制衡原則
(B)相較於內閣制,總統制更易出現行政與立法兩權的僵局
(C)相較於總統制,內閣制的政府體制運作更具效率
(D)相較於總統制,內閣制下的國會議員更有任期保障
☞可參閱黃靖編著,2021,《縱橫政治學》,p.6-7。
A15 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有幾張總統選舉人票?
- 3 張 (B) 4 張 (C) 5 張 (D) 6 張
☞可參閱黃靖編著,2021,《縱橫政治學》,p.8-34。
C16 關於總統議會制的敘述,下列何者錯誤?
(A)是半總統制的次類型 (B)總理需同時對總統與國會負責
(C)總統無法影響內閣存續 (D)總統可決定總理的去留
☞可參閱黃靖編著,2021,《縱橫政治學》,p.6-52。
D17 國會黨團要求黨籍議員按政黨指示投票,以回應選民對於該黨的期待和付託。較符合那一種代議理論的觀點?
(A)委任說(delegate theory) (B)全權委託說(trustee theory)
(C)反映說(resemblance theory) (D)託付說(mandate theory)
☞可參閱黃靖編著,2021,《縱橫政治學》,p.8-14。
D18 關於司法獨立原則的敘述,下列何者錯誤?
(A)司法機關不隸屬於行政、立法兩權 (B)審判獨立
(C)法官任用與身分的保障 (D)司法積極主義的落實
☞可參閱黃靖編著,2021,《縱橫政治學》,p.6-56。
B19 依選舉制度,有利於貫徹政黨紀律之由強至弱順序,對下列選舉制度進行排序:①單一選區相對多數制 ②政黨比例代表制 ③複數選區單記不可讓渡制
(A)①③② (B)②①③ (C)②③① (D)③①②
☞可參閱黃靖編著,2021,《縱橫政治學》,p.7-14。
D20 關於選舉功能的敘述,下列何者錯誤?
(A)有提供執政者正當性基礎的功能
(B)有人才甄補的功能
(C)有政治社會化的功能
(D)有水平課責(horizontal accountability)的功能
☞可參閱黃靖編著,2021,《縱橫政治學》,p.7-6;5-66。
B21 社會運動是一種集體性的行動展現,針對社會運動的敘述,下列何者錯誤?
(A)屬於非慣常性的政治參與
(B)在非民主國家中,不會有社會運動
(C)具有某種程度的組織性和明確追求的目標
(D)由社群媒體動員的社會運動通常吸引到年輕的參與者
☞可參閱黃靖編著,2021,《縱橫政治學》,p.5-48。
D22 奧爾森(M. Olson)認為民眾的政治參與始終面臨集體行動的困境,下列何者不是構成集體行動困境的主要原因?
(A)人會理性計算成本效益 (B)參與集體行動的成本
(C)集體行動的成果具有公共財的屬性 (D)對集體行動目標的認同度
☞可參閱黃靖編著,2021,《縱橫政治學》,p.5-44。
C23 政治文化研究的重要著作《公民文化》(The Civic Culture)是利用什麼方法,蒐集資料比較五個國家民眾的政治態度?
- 文件分析法 (B)參與觀察法 (C)調查研究法 (D)質化訪談法
☞可參閱黃靖編著,2021,《縱橫政治學》,p.10-5。
B24 選舉採用網路投票,或透過社群媒介討論政治、組織遊行抗議等行動,屬於下列那一個概念?
- e-Bureaucracy (B) e-Democracy (C) e-Learning (D) e-Culture
☞可參閱黃靖編著,2021,《縱橫政治學》,p.9-29。
B25 下列敘述何者是優勢一黨制特徵?
(A)在其他政黨不被法律所允許的情形下,單一政黨長期執政
(B)在其他政黨可以參與選舉的情形下,單一政黨長期執政
(C)在採取比例代表制的情形下,單一政黨長期執政
(D)在其他政黨依賴執政黨提供資助的情形下,單一政黨長期執政
☞可參閱黃靖編著,2021,《縱橫政治學》,p.7-64。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