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師曰:200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於昨日(10月12日)揭曉,分別由Ostrom與Williamsom共同獲得(相關學術背景請考生先自行參閱相簿中的圖片),對於熟悉晚近社會科學發展軌跡的研究者來說,這兩位學者的作品是經常被引用的文獻,自然不會有陌生感(那就表示在桂冠的加持下,考生又有必要理解兩位巨人葫蘆裡賣啥藥了),但共同獲獎除了在學術層面肯定政治經濟學仍然是「夯到不行」的次學門之外,對國家考試而言也有「正式宣告」若干議題必須從慎準備之必要性。進言之,考生可以觀察到,從去年到今年,諾貝爾經濟獎這個「學術風向球」皆頒給了考生最難以體會的「新制度主義」學派的代表人物。特別是今年這兩位學者,可延伸之考題範圍即遍及政治、行政、公管與公策等四大考科,諸如什麼是「集體行動理論」?何謂「共有資源的悲劇」?「共享資源」(CPR, Common Pool Resources)與「公共財」(public goods)有啥差別?什麼是「公共選擇理論」?「交易成本分析」?「鄰避效應」?「迎臂效應」?乃至於如何透過這些概念、命題來解讀像地球暖化等「全球環境治理」議題,大膽預測,這個熱度還會繼續延燒至明年的研究所考試。以下,先以一個「政治學教室」區塊簡單地將Ostrom的基本理路介紹給國考學員,並附上新聞報導做為未來授課背景,幫心急的學員暖暖場。

【政治學教室】
 Ostrom的研究在政治學術圈中,其實並非主流觀點,但拜晚近金融海嘯或全球傳染病頻仍,特別是地球暖化那「關鍵2度C」議題所賜,大家突然覺得她的觀點有著「時代價值」。追本溯源,她的研究來自對底下這個小故事的深刻反省:

西元一九六八年,學者哈丁(Garrett Hardin)提出其著名的集體行動問題譬喻:「公共資源的悲劇」(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在這個具體事例中,假設有一群牧民面對向他們開放的牧草地,倘每個牧民都以個體理性計算為中心,都想儘可能多飬養一頭牛以增加自己的收益,其結果將是草地被過度放牧,而牛群的食量也無法滿足,最後所有的牛隻都將可能餓死。據此,Hardin指出,類似困境的解決並不在於技術層面,而在公共資源情境下的成員也不該享有過度恣意的自由。
據此,Ostrom提出我們所面臨的資源特性其實是一種較特殊CPR資源。簡單來說,在此情境中,不同團體之間於互動上最顯著的問題係「擁擠效應」(crowding effects)與資源「過度使用」(overuse)等二大問題。如何解決呢?Ostrom指出兩類化解共有資源悲劇之可能協調策略。其一,係汲取者之間經由學習、溝通等演化過程,調整彼此間的互動策略,進而獲致一個更佳的集體報酬。其次,係進行現下資源使用結構的規則(rule-in-use)改變,藉著資源汲取者彼此間在行動層面的轉換來尋求更佳的賽局產出。


新聞背景資料:

諾貝爾經濟學獎 首見女得主

貝爾經濟學獎第一位女性得主12日誕生,美國學者伊莉諾‧歐斯壯以自然資源(共有財)管理及「經濟治理」(economic governance)分析,與威爾諾廉森一同獲獎,威廉森則專研大型企業的運作結構。諾貝爾委員會認為,兩人研究成果尤有助於因應全球金融風暴及氣候變遷問題。

諾貝爾委員會表示,歐斯壯以「著眼於共有財的經濟治理研究分析」獲獎,威廉森則著重「經濟治理中的企業規模分析」,兩人研究提醒世人,大型企業發展有其倫理侷限,且人類應攜手合作,避免自然資源過度損耗。

歐斯壯曾深入研究漁、牧及林業運作,觀察水產、木材、及地下水資源的使用與消耗,發現這類由使用者管理的公共資源,運作成效往往比傳統理論預測為佳。例如,歐斯壯發現,蒙古的草原由當地遊牧民族自行管理,一直保存相當良好,而鄰近的俄國和中國內蒙草原由政府以集體農場形式管理,就發生嚴重損耗,即使中國在1980年代讓內蒙草原私有化,但因政策鼓勵定居而非游牧,草原仍持續損耗。

近年來歐斯壯得獎呼聲甚高,今年終於成為諾貝爾經濟學獎自1968年設立以來的首位女性得主,她接受電話採訪表示「非常地驚訝與感激」,更對她身為諾貝爾經濟學獎首位女性得主感到震驚。

威廉森研究大型企業的內部運作,諾貝爾委員會指出。大型企業因有其特殊組織結構與高運作效率而興起,可是一旦企業失去獲利能力,結構就應該被檢討。
(資料來源:聯合電子報2009/10/1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臺灣非典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