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以下,提供今天高考政治學整體評析給需要的學員參考。題目(懶的打字了)及擬答就等週四(7/13)屏東學儒解題講座之後再貼上來分享吧!祝福上考場的學員:寫得欲罷不能、寫得開心!

 

 

 

 

 

 

高考政治學整體評析:

 

很遺憾的,這半年來雖然世界上發生了不少重大政治事件,但此次題目卻沒有產生太大的「跟風效應」,除了第四題跟今年法國總統大選有關外,其餘皆是基礎概念題。

然而,必須不矯情地坦承,這些基礎題其實出的非常漂亮,是一種考各位「綜合系統能力」的轉彎題或應用題型,考生如果只是死記學理,欠缺「點‧線‧面」的外延功夫,屆時看到的分數可能會讓自己不太開心。以下針對四題申論簡單評析與學員參考。

 

第一題是令我滿激賞的題目,雖然短短一行文,但考生卻必須分段論述「內閣制」、「總統制」以及「雙首長制」三大體制之下,其「國家元首」這個權力位置要能發揮果效所必須具備的制度條件,譬如「雙首長制」之下的總統必須取得國會多數的支持而能任命與自己理念相同的總理,或至少在左右共治中能營造「硬性共治」等等…,等於是考學員對三大政府體制能順利運轉的重要因素,考您的通盤理解能力。

 

第二題是考「政治功效意識」與「政治參與模式」之間的關聯性。相信不少許學員在乍看題目之時會有「這能寫出二頁篇幅嗎?」的疑惑。建議先定義「政治功效」,然後依題意寫出政治效能感的「兩個層面」(課本p.8-10):內在與外在。再來就要「小題大作」了,「內、外在效能感兼具」,政治參與將走向「慣常性的」;相對的,若「有內在但欠缺外在」,就極有可能走向「非慣常性」的政治參與。

 

第三題應該比較好下筆了。首段點出「政黨的意涵」,可以用柏克及唐斯兩位學者的角度分成兩個小標;次段分析政黨與利益團體之間的不同點,這在任何教材中都找得到答案;末段,題意問「社會分歧」對政黨形成的作用,就是我上課所強調的「政治次文化」概念(在課本的p.6-37),考生可以將Roskin教授所提供的四點分述給閱卷者。

 

最後第四題,俺就不多費口舌了,有上小弟考試班或題庫班的學員都在考前再度親筆演練過了,還不會善用「杜瓦傑法則」的考生,真的該打屁股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臺灣非典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