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師曰:對國家考試而言,從歷史的發展脈絡理解行政學在不同時代背景之下的價值追求,一直都是考試上最重要的基本功。簡言之,西方行政學的爭辯主軸無非是擺盪在「效率/經濟」(客觀)與「社會公平」(主觀)兩大價值體系之間,這就好似長江與黃河一樣,各自有其特殊的時代實踐背景,原先本各自奔流,其實並無孰優孰劣之分。惟整合理論分歧原本也是學術界的職志,殆2003年出現NPS等治理觀點的提倡,這種「各自奔流」的現象究竟是能「匯成一股」?還是徒增行政學在「十字路口」之徘徊?這是當前學者們所關注的議題。

¤公共行政理論發展的歷程與原因

一、傳統公共行政時期(1887-1960

(一)工業革命之衝擊:

從威爾遜( Woodrow Wilson)自1887 年發表<行政學研究>(The Study of Administration)乙文以來,公共行政的理論就一直不斷的在相應發展。從歷史的演進來看,傳統公共行政理論的興起是相應於資本主義下的工業社會的理性思潮,而後續行政理論的發展,其實就一直與科技和經濟的發展脫離不了關係。例如:從英國發明蒸氣機之後,人類的歷史從農業社會推進至工業社會。機械的發明徹底的改變了原本的生產方式,大量生產、One Best Way 的思考模式相應而生。工業變化主要是因應科技的進展,而科技的進展又帶動了其他相關的變化,這不但使生產方式形成根本的轉變,對了行政的發展也造成了決定性的影響。

(二)歐陸行政官僚體系發展的承繼:

從西方發展的歷史脈絡來看,歐陸行政官僚體系的發展,是基於王權鞏固的需求。早期的官僚體系是「私人的」,換言之,它是以基於對特定個人的忠誠感,而非是「公共的」根據法律向組織或國家表達忠誠。恩庇制(patronage)與裙帶關係(nepotism)氾濫的結果也促使了官僚體系為了個人利益而貪污。十九世紀以來,經過改良並以功績為基礎的官僚體制的出現, 不但代表了行政官僚突破以往的沈苛陋習, 實際也代表行政機器(Administrative Machinery)時代的來臨。雖然如此,隨著文明的發展,社會也愈趨複雜,因而也更需要行政的方法以利於管理的運作。公共行政的研究,不能僅從公共組織內部的技術層面來考量。因此,吾人必須從公共行政與其政治、社會環境息息相關的角度來探討。Jun S. Jong1986)把公共行政就視為是社會、行政與個人之間持續辯證的過程(an ongoing dialectical process)。

(三)政治與行政的分立:對「效率」價值的追求:

公共行政的思想理論雖然淵遠流長,但直到19 世紀末才出現將其作為一個獨立專業領域的主張,其第一步便是從政治學的範疇中獨立出來。縱觀Woodrow Wilson 以來,公共行政學的研究皆是針對行政官僚體制如何被有效率的組織與運作方式。因此,在不同的時期當中,面對的社會問題不同時,對於民眾的要求,行政組織就應該要有相對應的反應。工業革命帶來機器的發明,使無數產品的製造由機器代替手工完成,同時大規模生產能力的增加,更促進了資本的流通。資本流通愈迅速,工商業就愈形發達,因而造成了許多社會現象。諸如:人口的增加、事務的複雜化、人口向都市集中、與都市問題的興起,都促使行政體系日益膨脹,政府的權力也日益增加。在此時的理論發展,也就特別強調官僚體系中「經濟」與「效率」的研究。這樣的社會發展對應到行政體系的管理需求,便反映在Max Weber 的理想型官僚體系,或是Taylor, Fayol 等人的科學管理學派。

臺灣非典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根據美國著名管理學者孔茲(H. Koontz)在〈管理理論的叢林〉(The Management Theory Jungle一文中指出,當代行政管理理論約有以下11種:

(一)管理過程學派:

這個學派把它的管理理論建立在以下7條基本信念的基礎上 (1)管理是一個過程,可以通過分析管理人員的職能從理性上很好地加以剖析。(2)可以從管理經驗中總結出一些基本道理或規則。這些就是管理原理。這些原理對認識和改進管理工作能造成一種說明和啟示的作用。(3)可以圍繞這些基本原理開展有益的研究,以確定其實際效用,增大其在實際中的作用和適用範圍。(4)這些原理只要還沒有被證明為不正確或被修正,就可以為形成一種有用的管理理論提供若干要素。(5)就像醫學和工程學那樣,管理是一種可以依靠原理的啟發而加以改進的技能。(6)即使在實際應用中因為背離了管理原理而造成損失,但管理學中的原理,如同生物學和物理學中的原理一樣,仍然是可靠的。(7)盡管管理人員的環境和任務受到文化、物理、生物等方面的影響,但管理理論並不需要把所有的知識都包括進來才能產生一種科學基礎或理論基礎的作用。

(二)人群關係學派:

此學派是從60年代的人類行為學派演進而來的。這個學派認為,既然管理是通過別人或和別人一起去完成工作,那麼,對管理學的研究就必須圍繞人際關係這個核心來進行。這個學派把有關的社會科學原有的或新近提出的理論、方法和技術用來研究人與人之間和人群內部的各種現象,從個人的品性動態直到文化關係,無所不涉及。這個學派注重管理中“人”的因素,認為在人們為實現其目標而結成團體一起工作時,他們應該互相了解。

(三)群體行為學派

與人際關系學派關係密切,甚至易於混淆。但它關心的主要是群體中人的行為,而不是人際關系。它以社會學、人類學和社會心理學為基礎,而不以個人心理學為基礎。它著重研究各種群體行為方式。從小群體的文化和行為方式,到大群體的行為特點,都在它研究之列。它也常被叫做“組織行為學”。“組織”一詞在這裡可以表示公司、政府機構、醫院或其他任何一種事業中一組群體關系的體系和類型。有時則按巴納德的用法,用來表示人們間的協調關系。而所謂正式組織則指一種有著自覺的精心籌劃的共同目的的組織。組織發展理論學者阿吉里斯甚至用“組織”一詞來概括“集體事業中所有參加者的所有行為”。

(四)經驗(或案例)學派

此學派通過分析經驗(常常就是案例)來研究管理。其依據是,管理學者和實際管理工作者通過研究各色各樣的成功和失敗的管理案例,就能理解管理問題,自然地學會有效地進行管理。

(五)社會協作系統學派:

臺灣非典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壹、    心態管理

(一)首先,是準備心態上的正確認識。相信許多學員在初學行政學時,除了感到新奇之外,一些錯綜複雜的組織、管理概念,有時還真的令人有如霧裡觀花一般,整理不出一些頭緒。其實,行政學中的理論或管理技術,其背後有許多的基本原理與體系架構在支撐它,因此,在正式進入這個「叢林」之前,實有必要先從「空中鳥瞰」,以免知識零碎化。換言之,能否掌握老師第一堂的精髓,往往是日後能否事半功倍之關鍵。

(二)其次,就教材部分而言,所有補習班的上課講義儘管搜羅萬象,不過卻都有「速成」的缺憾。建議初學者可以在行有餘力時,以空大出版之《行政學》做為課前主要預習對象,較周延地掌握理論發展的上下脈絡。

(三)最後,在掌握正確學習方法之後,「信心」是準備國考最重要的無形資本,也是避免受軟紅十丈紛擾的重要防火牆。

貳、公共行政理論的典範變遷

(一)典範一:官僚型模行政理論

官僚制行政理論事實上包括兩個時期,一個是傳統公共行政時期,二是行為科學時期。

1.   傳統的研究途徑大約是19世紀80年代至20世紀40年代,這一時期的主要任務是建立具有獨立意義的公共行政學,其主要目標是追求效率,並且認為可以通過科學的方式建立高效率的組織。其主要的觀點包括:政治與行政二分,該觀點隱喻政治可以從行政中分離;一般管理取向,該觀點隱喻公共管理和私人管理具有同一性;對世界和人採取一種機械式的看法,該觀點隱喻行為可以通過激勵與報酬操縱;行政科學,該觀點強調科學之可能性;集權化,該觀點認為組織應該採取集權化方式管理;法律性和規範性的研究,強調從制度和組織的角度進行研究;政策和執行分開,強調公共行政是執行政治設定的政策。

2.   20世紀40年代,席捲政治學和其他學科的一個趨勢是建立人類行為科學,這一思想對行政學影響也很大。行為主義並不關注政治與行政二分法,他們主要是為了更好地理解組織、以便建立高效能的組織,理性主義是其核心思想。其核心思想和代表人物包括:研究實際的行為,這種研究關注管理者“做什麼”,以及為什麼做,而不太關注管理者應該做什麼。其主要觀點包括: 為了更好地理解公共管理,我們需要研究實際行為;一般管理取向,認為公共管理和私人管理具有相同性;邏輯實證主義,認為社會科學應該效仿自然科學,非常信奉科學的方法;事實和價值二分,認為事實可以從價值中分離;關注組織結構和組織管理;描述性而不是規範性研究,認為主要目標是描述管理和組織的事實;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占住了政府研究的核心地位,這種方法是建立在理性主義基礎上。

(二)典範二:新公共行政

臺灣非典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第十一回》答案
BDDAAADBBD DCCABCACDCC DBBCD
《第十二回》答案
BBDBABCADA BDBBCACBAC CBBCD

臺灣非典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撰文者:郭奕伶(商周)

「偶然力」(serendipity),被公認為「十大最難翻譯的英文字」,最近卻在美、
日職場引發廣泛討論,甚至有美國企管顧問公司開辦「偶然力大學」。

何謂「偶然力」?簡而言之,就是把「偶然變成好運」的智慧。

曾被選為「全球最受矚目五十位女性」的日本商管作家勝間和代歸納,要掌握偶然力
,必須有五大特質:行動力、個性佳、洞察力、好奇心與客觀態度。她也為讀者提供
了四種技術,讓大家藉由練習獲得好運。

臺灣非典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

一直鼓勵學員在申論答題上多多練習「倒三角型」答題法。
感覺的出來,有些學員對這個建議能發揮的實際效果有些保留。
以下這篇新聞報導提供學員用功之餘參考,也許能適時消除心中疑慮。

高普考放榜/答題像寫新聞 記者摘下雙榜首

公務員高考和普考昨天放榜,兩項考試最年輕的錄取者都是二十一歲的小女生,二人生日只差一天。另外,本報記者許韶芹在高、普考社會行政類科拿下雙榜首。三人都是第一次報考。

高考最年輕的錄取人張家瑜,剛從台北商業技術學院會統科畢業,錄取會計類科。雖然是七年級後段班,張家瑜早就計畫專一通過丙級檢定,專三通過乙級檢

 
定,專四開始準備公務員考試,進入政府機關後,再繼續考研究所;沒想到第一年考高考就考上。

臺灣非典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6) 人氣()

套一句日本德川家康的名言,國考之路「如負重荷,如行遠路,急不得也」,
「煩躁」~~~大概是準備過程中總有的共同體會(尤其在放榜前夕)。
我個人很喜歡底下這個網站~~不管您是否跟我一樣為基督徒,
希望帶給大家一股「寧靜生力量/信心」的感覺~~加油!
http://blog.xuite.net/christy_seven/1008/18201751

臺灣非典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相信許多參加國考的學員都是第一次接觸政治學。
在講課之餘,我常希望能「輕鬆」地問大家:喜歡它嗎?!
我猜,持正面學習觀的學員應該會比較客氣的說:好博大精深的一門考科!
而持比較負面學習態度的學員大概也會這麼看待:好艱澀的內容~~考這個對公職生涯有用嗎?
以下是中央研究院胡佛院士的部份訪談稿,雖然原先的對象是高中生,
但希望對政治學這門考科有「人生困惑」的學員提供一些「敏感度」方面的培養。
(我經常在想:只會背法條的公務人員常被譏為「法匠」;而「政治學」就是希望各位準公務員
能琢磨出一顆「體會之心」,如此一來,行政學上所謂「行政關懷」才有落實之可能!)


臺灣非典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被台灣媒體與司法界喻為「世紀大審」之扁案終於在911當日一審宣判了。個人的一些心得與觀察分享如下。 回顧台灣過去一年的司法新聞,檢察官大概是其中「最夯」的主角。在這諸多爭議的背後,筆者認為,存在著一個重要且值得我們更加關切的司改議題:即我們過去總認為只要司法能「超越政治」(above politics),「司法獨立」就是檢視司改成效的唯一指標,卻偏廢了「司法課責」的重要性,以致造成今日所謂「司法環境」不佳的後遺症。

相較於其他權力部門,司法制度在民主改革的過程中有其必須正視的特殊體質。一般而言,政治人物主要的舞台乃是立法制度及行政部門,所依恃者係民意趨向,「再度當選」考量係其主要行為誘因。相對的,司法制度就理論而言係適法、執法而充作「國家意志的守護者」,既以發現真實為主要思維,自然比較不需要政治技巧之行銷與服務,且因為司法工作者無須擔憂選票的制約,故其報酬(pay-off)相對於民選政治人物亦相當程度獨立於表現(performance)之外。申言之,立法權與行政權的憲法設計邏輯是在對不同的自利行動者進行「匯聚」;相對的,司法權原則上被理解為係踐行「獨立」目標的憲政守護者。

當然,筆者並不否認,司法獨立絕對是民主政治能否正常運作的一個重要約束條件;但總覺得司改過程中,一個被相當程度忽略的民主治理面向乃係:如何監督與有效評價那些職司法治運作的政治代理人呢?就拿檢察體系來說好了, 如果只將檢察權的改革侷限於司法獨立思維,通常會遭遇以下幾個困難。首先,容易武斷地將檢察制度效能不彰的原因,單向地歸責於政治力量的干涉。換言之,我們通常會如此假定:只要檢察官能像法官一般享有法制上的身分與職權行使保障,檢察制度改革即可畢其功於一役。然而,筆者卻認為,這種想法不僅過於片面,亦過於樂觀。箇中道理其實很簡單,那就是我們儘管可以在主觀上期待個別檢察官「去做對的事」(do the right thing),惟檢察官的獨立並不表示在制度上必然地孤立或隔絕。進言之,包括檢察權在內,司法權的存在係以超越政治(above politics)為唯一目標的想法,不僅危險,而且也不應該是司改的最終目的。

其次,「獨立是為了超越政治」的命題預設了強烈的價值取向,往往認為只要強化檢察制度的司法屬性、打造一個「完全不受干涉」的檢察制度即是彰顯檢察效能的萬靈丹。然而,我們必須再深問:一個不受控制的司法權就能完全保障正義或憲法價值的實現嗎?就美國制憲的發展脈絡來看,這樣的質疑也曾引發一場著名的聯邦與反聯邦論雙方陣營的辯論。在當時,相對於以麥迪遜等人為首的聯邦論者,一七八八年的反聯邦份子並不認為司法權在美國憲法的設計上係最脆弱的一環。相反的,這些知識份子認為,「司法權將有如以下的情況完完全全地呈現『獨立』:它不僅獨立於人民,也獨立於立法的規範;不僅獨立於它的身分,也獨立於它的薪俸。更有甚者,它對於己身所造成的錯誤,沒有任何在它之上的權力可以對其糾正…當然,也沒有任何權力可以拉它下馬。」,而指出美國憲法其實創設了一個過於獨立的司法制度,並憂心如此司法權的行使將仿如脫韁野馬。二百年前的擔憂之論,對照今日的台灣,適足發人深省。

是以,「司法獨立」本身應該不是一個單向或孤立的憲政價值。相反的,從機制設計的角度來評價,它應該是追求其他價值的一種工具。換句話說,就算「皇后的貞操不容質疑」,司法在某種程度上也有必要對人民或立法負責。因此,檢察權的定位或改革自然無法自外於此標準。而基於「檢察獨立不僅僅在於超越政治」這一命題,一方面使我們能將未來檢察制度改革的焦點轉化為權力的課責(accountable)層面。它方面,亦期許能從更加多元的角度來檢視所謂「檢察獨立」的確切意涵,包括其與「中立」 及「無偏私」兩個並提價值間的差異,進而深化當前司法改革論述。

臺灣非典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

委請志光出版社出版的《政治學》將於本週正式付梓面世囉!
以下是本書序言部份,搶先曝光唷~~~

兩個偶然,促成編撰本書的動機:
第一個偶然是在與行政學首席名師宋文學長的對話中形成,當時我們聊到了政治學與行政學兩考科之間的教學關聯性,宋學長說:政治學比較難!
第二個偶然則是在與素有「行政學選擇題王子」美譽的陳真學長的對話中形成,當時我們談到了如何幫助學員把分數再拉高一些,陳學長說:政治學是關鍵考科!
在每一循環的第一堂課,筆者總會提及這個比喻:從武學的角度來看,政治學是「武功心法」,而行政學、公共管理及公共政策等科則是「武功招式」。由此而論,
儘管就國考而言此四大專業科目的學術性質相互關聯,惟「心法」的準備自然比「招式」更需要多一份「體會」與「敏感」的學習之心。也常聽到國考學員談論:政治學好抽象!?這也的確是不須否認的,不然,西方政治學之父亞里斯多德(Aristotle)也不會將政治學定位在比較傾向「形而上」(metaphysics)的學科了。而觀諸晚近國考申論題,測驗考生能否靈活運用關鍵概念的題型的確有漸增之趨勢,這也回應了政治學此學科的獨特性:它是一門去「說服」他人(包括國考閱卷者)的學問!
有鑑於此,站在統計學「鐘型理論」(常態分佈)角度,本書將政治學分成十二個單元,其特色除了儘可能的整理基本熱門考題(也就是應付國考應該具備的核心能力)之外,更從各大主流學校的研究所試題與重要國內外學術期刊當中,全方面蒐羅最夯及新穎的當代題材,目的即在降低那5%被突襲的風險。其次,對於需要進一步擴展戰線之考題或加強之觀念,本書也以「政治學教室」或「焦點探討」等延伸次單元為各位學員提供多面向的服務。第三,本書在每一單元之前皆撰有該單元之【準備重點提示】,提供考生課前快速入門與課後自我檢視的「策略地圖」。當然,如果能搭配筆者的上課版書筆記,相信更能發揮準備過程中的綜效。以下,提供政治學國家考試的準備方向及要領如後:

臺灣非典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