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曰:200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於昨日(10月12日)揭曉,分別由Ostrom與Williamsom共同獲得(相關學術背景請考生先自行參閱相簿中的圖片),對於熟悉晚近社會科學發展軌跡的研究者來說,這兩位學者的作品是經常被引用的文獻,自然不會有陌生感(那就表示在桂冠的加持下,考生又有必要理解兩位巨人葫蘆裡賣啥藥了),但共同獲獎除了在學術層面肯定政治經濟學仍然是「夯到不行」的次學門之外,對國家考試而言也有「正式宣告」若干議題必須從慎準備之必要性。進言之,考生可以觀察到,從去年到今年,諾貝爾經濟獎這個「學術風向球」皆頒給了考生最難以體會的「新制度主義」學派的代表人物。特別是今年這兩位學者,可延伸之考題範圍即遍及政治、行政、公管與公策等四大考科,諸如什麼是「集體行動理論」?何謂「共有資源的悲劇」?「共享資源」(CPR, Common Pool Resources)與「公共財」(public goods)有啥差別?什麼是「公共選擇理論」?「交易成本分析」?「鄰避效應」?「迎臂效應」?乃至於如何透過這些概念、命題來解讀像地球暖化等「全球環境治理」議題,大膽預測,這個熱度還會繼續延燒至明年的研究所考試。以下,先以一個「政治學教室」區塊簡單地將Ostrom的基本理路介紹給國考學員,並附上新聞報導做為未來授課背景,幫心急的學員暖暖場。

【政治學教室】
 Ostrom的研究在政治學術圈中,其實並非主流觀點,但拜晚近金融海嘯或全球傳染病頻仍,特別是地球暖化那「關鍵2度C」議題所賜,大家突然覺得她的觀點有著「時代價值」。追本溯源,她的研究來自對底下這個小故事的深刻反省:

西元一九六八年,學者哈丁(Garrett Hardin)提出其著名的集體行動問題譬喻:「公共資源的悲劇」(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在這個具體事例中,假設有一群牧民面對向他們開放的牧草地,倘每個牧民都以個體理性計算為中心,都想儘可能多飬養一頭牛以增加自己的收益,其結果將是草地被過度放牧,而牛群的食量也無法滿足,最後所有的牛隻都將可能餓死。據此,Hardin指出,類似困境的解決並不在於技術層面,而在公共資源情境下的成員也不該享有過度恣意的自由。
據此,Ostrom提出我們所面臨的資源特性其實是一種較特殊CPR資源。簡單來說,在此情境中,不同團體之間於互動上最顯著的問題係「擁擠效應」(crowding effects)與資源「過度使用」(overuse)等二大問題。如何解決呢?Ostrom指出兩類化解共有資源悲劇之可能協調策略。其一,係汲取者之間經由學習、溝通等演化過程,調整彼此間的互動策略,進而獲致一個更佳的集體報酬。其次,係進行現下資源使用結構的規則(rule-in-use)改變,藉著資源汲取者彼此間在行動層面的轉換來尋求更佳的賽局產出。


新聞背景資料:

諾貝爾經濟學獎 首見女得主

臺灣非典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喜歡「米蘭昆德拉: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這書名,就借用來當作是我這一年來屏廬生活寫照的開頭吧!當初毅然決然辭職回屏東,才驚覺已過而立之年的我毫無競爭力,唯一出路似乎只有考公職,於是參加完屏廬舉辦的高普考講座,就這樣踏上國考一途,開始了我的國考生生活。

眾多考科中就屬政治學讓人最傷透腦筋,然而危機即轉機,這科正是能夠贏過別人的關鍵!偏偏政治學有其獨有的政治語言,說來哪有那麼容易理解呢?行政學裡不是提到解碼的重要性嘛!所以我的整個政治學之路,跌跌撞撞一路走來核心價值即「解碼」二字。

話說政治學分為三個時期,我的政治學準備方向也分如下幾個時期

(一)懵懵懂懂不知所云、呈現半放棄時期:

第一堂課老師就使出殺手锏讓人難以招架:賽局理論+歷史制度論,我真的有聽沒有懂。但既來之,則安之!乾脆放鬆心情聽課。說也奇怪,政治學其實還蠻好玩的說,尤其能夠搭配時事,更是深得我心。當然啦,對於考政治學這件事本身卻一點都不好玩,但不考自然也就無法深人了解政治學其中的奧妙了!所以我把此時的重心擺在認真聽課、課後再聽一遍錄音複習,記得起來的就記、記不起來的就let it be!所以並沒有認真去準備,再加上後來決定報考地特五等,全力衝刺選擇題,想說先把各科選擇題的部份拉到水準之上,若考上了就不必念政治學了;沒考上至少不必擔心選擇題部份。結果事實證明我是炮灰一枚!

 

(二)聽聽聽用心聽、抄抄抄努力抄時期:

考完地特後,我把政治學從頭到尾錄的再重聽一遍。但並非隨便聽聽,而是聚精會神一聽再聽,後來乾脆一字一句全部抄下來,整個筆記滿滿滿,現在想起那段聽錄音帶的日子超有成就感的說。我想我的政治學應該是從那時候打下基礎的。只是沒想到,就在此時,再次慘遭滑鐵爐..

(三)寫寫寫寫到手長繭、背背背背到想吐血時期:

1.   考完初等,再次證明我是個盡責的炮灰!自我反省後體認到,與其背一堆法條,倒不如去背申論題,痛定思痛後開始了我的背多分政治學之旅。既然時間有限,我必須以最有效率的方式準備政治學。評估之後,課本前面四章我大膽假設申論再考機率不大,所以只以選擇題方式準備,整個重心從課本第五章開始背。當然,最好先理解之後才背,但理解哪那麼簡單,難道沒理解就不去背嗎!那肯定又是炮灰一枚!考量到申論分數太主觀,拿高分我沒把握,導致選擇必須以滿分為目標,所以: 我朝著標準70分邁進。

臺灣非典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心態調整

常聽到朋友們說政治學很抽象,難以理解而打從心裡畏懼。事實並非如此,政治學與我們生活週遭的人、事、物息息相關!諸如選舉制度、政黨、利益團體等等,試著將課本的理論與現實結合,在學習政治學的旅程上,將不再覺得乏味。他人無法理解並不代表自己就無法理解!「試著接觸它,它會給你更多」。

()寫作素材的蒐集

國考生要培養對於時事的敏感度,每天撥出約10~15分鐘左右了解、搜尋新聞【與政治學相關,而非意識形態主導的新聞】,試著從新聞中找出考點,整理成自己的知識庫。考前,這便是最佳的實例加油站!而這也是增加政治學相關涵養的最快方法。

()課前預習、課後複習

上課的前一天先將可能講授的部份大致上閱讀一次,有個印象便可,不懂之處做個記號,於上課 時 老師講授該處時須特別注意,並隨時在課本內的重點或不熟悉之處標出錄音檔的時間,以利下課後針對上課不懂之處再次聆聽。至於課後複習的部份,盡量於當晚或隔天消化,此時乃順利消化知識的黃金時段。

()勤做筆記

黃靖老師的板書都是經過整理,句句皆是考點。然真正的重點 卻是老師口述、詮釋、舉例的部份!這些資料都得靠自己仔細聆聽、快速筆記。經過整理,就是最好、與眾不同的申論題素材。

()不懂?問就對了!

黃靖老師對於學生總是帶著笑容以及120%的耐性。因此,對於不懂的問題,先自行搜尋資料、與同學討論【讀書會】,不管討論的結果是對是錯,將其結論找老師討論,藉由老師的補充或糾正,方能牢記在心。

臺灣非典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國考的這一條路,真的是需要許多適合自己的老師陪伴,才能抵達終點。在政治學這一門學科上,有幸的讓我遇到 黃靖 老師,讓令多數人頭痛的政治學能成為我感興趣的科目之一。身為全職考生,兩年的國考準備過程,身在其中是覺得漫漫難熬的,當上榜後,回想起來卻又覺得只是彈指須臾之間。

絕大多數準備國考的學生都是非本科系學生,我也不例外。第一年接觸政治學,其實我跟多數人一樣是一頭霧水的,知道許多片段的知識卻無法組成整體的架構,但書中的知識卻也只能在一點一滴的閱讀理解中累積,急不得。和所有考試科目準備的方式一樣,課前預習、上課專心聽講、課後複習,就每一科而言,光是作足這些功課,就常常讓人覺得唸書的時間不夠,因此,為自己設想一個大約的讀書進度表是必須的,可以督促自己唸書的進度,並且不至於想唸這科又放不下那科而慌亂了手腳。

就政治學而言,所謂的課前預習,不是只有看過一遍而已,在迅速閱讀不熟識單元的同時,碰到看不懂的語句,或沒見過的專有名詞,我會把該段用鉛筆圈起來,旁邊寫一個大大的「Q」提醒自己,當老師教到這裡時要特別注意聽,但沒必要在還沒上過該單元前就去問老師,建議先體會老師的詮釋與自己的疑問是否 相符合或 老師上課根本沒提到時,再來問會比較有意義。建議預習的功課最好是在接近上課前進行,一方面幫助自己上課時能快速進入狀況,另一方面避免間隔太久而失去預習的效果。

上課除了全神貫注聽老師上課及抄好老師上課的筆記外,筆記我會另外貼在該篇課文附近,方便對照,省去又將課本重抄一遍的時間。老師口語傳述的內容若不在課文中時,建議可以嘗試用簡單的幾個字在該篇空白處作紀錄,只抓重點字即可,讓自己在複習時能快速回憶老師上課的內容。上課若不小心閃神或因作小紀錄來不及聽到老師講解的內容甚至特別聽不懂的地方,可以在課本上迅速紀錄上錄音筆約略的時段,回家只特別擷取這部分來聽,不必耗費太多時間又將整堂上課內容重聽一遍,避免學習效益打折。

我通常在課後會進行詳實的複習工作,要求自己對課文中的每一句都能儘量理解。針對預習時的「Q」在旁寫下解答,若還是不清楚或者又發現了其他的問題則在不懂之處再加註「Q」,通常我會習慣在「Q」旁簡單用鉛筆寫下自己的看法,為何產生疑問等,可以幫助自己釐清思維脈絡,且 方便 老師知道我的問題在哪裡。複習後,面對為數不少的「Q」,可以利用 黃靖 老師提前到補習班的這段時間將所紀錄的「Q」來請教老師,而問老師問題的同時,自己也要思考為 何 老師會這樣解答,自己原來又是怎麼想的,不用拘泥在提出的問題上,若想到其他相關的問題也可一併提出,是統整自己學科知識的好時機。有時只是靈光乍現,但卻記不住,我會將問問題的過程錄音,回家再聽一次,並作筆記,

黃靖老師的教材既新且豐富,通常已足以應付考試。其中新資料原文雖可以幫助清楚來龍去脈,但有時一大段的文章要從頭看到尾常會昏頭轉向,建議可以自行將各段重點自行寫下簡單的標題在旁邊,方便自己掌握該段重點,又架構了全篇要點。不管如何,把一本書讀熟讀透,會比三心二一想同時掌握多本不同課本卻記不起來的更具實益。

每個人讀書方式不盡相同,就我所認識考取學員的讀書方式,沒有哪位是一模一樣的,唯有找到適合自己的讀書方式並確實去實行,才會達到真正的效益。

臺灣非典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心態調整

不管準備那一科我一定會抱著盡量去喜歡它的心態去準備,唯有不討厭才能用心去準備,雖然唸政治學的過程中也曾經有很大的挫折感,課本唸完一輪卻完全沒有概念,但是我還是告訴自己沒關係,唸一次不會那我就唸第二次第三次..一直到我熟悉為止,其實在每唸一次的過程中都會發現自己又進步了一點,而這就是一件好事。

(二)準備建議

1.盡量做到課前預習課後複習

課前預習課後複習是每一科最佳入門的準備方式,在上課的過程中也比較 容易掌握 老師上課的內容,不會懵懵懂懂的。所以我一定要求自己在上課之前先把老師可能的上課範圍大概翻閱過一遍,針對不懂的地方做上特別記號,老師在上那一部分的時候就可以提醒自己更加注意聆聽。上完課要求自己一定要在當天晚上或隔天一大早把前天上課的內容快速看過一次。

2.把書唸熟

在準備政治學的過程中,我把課本 和黃靖 老師的講義都至少唸超過四次以上,但卻還是會有遺忘的情形,所以除了把課本講義內容理解外,就是反覆閱讀,唯有不斷地記憶,才能確保自己在上考場時遺忘最少。

3.針對每一個議題去記住 一兩 位知名的學者

記住學者是為了考試時在寫前言的部分可以比別人突出,就如同 黃靖 老師所講的:「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論述」。所以在考試答題的過程中我一定會盡量帶學者的名字,讓閱卷老師知道我是真的有唸書,而不是在亂寫。而這項功力就是要靠平常唸書的時候就得花功夫去準備。

4.考古題練習

臺灣非典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範圍:課本單元一~單元四)

【答案附於最下沿】

1. Politics 一字源於希臘字「Polis」,其字面上的意義是:

(A)公共事務   (B)眾人   (C)城邦   (D)權力

2. 誰將政治界定為權力的作用,並說:「政治:誰得到什麼,何時得到,如何得到?」(PoliticsWho Gets What, When, and How?)?

(A)奧蒙(Gabriel A. Almond

(B)拉斯威爾(Harold D. Lasswell

(C)韓培爾(Carl G. Hempel

(D)伊斯頓(David Easton

3. 以下何者為國家的構成要素?

臺灣非典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2) 人氣()

BOT 經濟學的秘密罪惡!

作者:南方朔(政治評論家)

資料來源:聯合電子報( 2009/10/02 )

在金融海嘯後,各種泡沫都告破裂,而破裂聲最大的,可能就是「經濟學泡沫」了。以前在學術領域裡得盡風華的經濟學家,剎那間受盡人們的白眼。圈子裡也說,「經濟學要嘛就是毫無用處,甚至還是有害」。

七月分第三周的「經濟學人」雜誌以「現代經濟學理論」為封面,儘管它是在為經濟學辯護,但它也不得不承認當代經濟學的失敗:如總體經濟學家對資產泡沫化問題漫不經心,金融學家整整卅年沉迷在「有效市場假設」裡,不去考慮流動性停滯和資產價格的下跌問題。經濟學家有太多盲點,危機就在盲點裡爆發!

經濟學家 好說故事

經濟學家從神壇上摔下來,就讓人想到當代主要經濟史和經濟修辭學家麥可克洛斯凱(Donald N. McCloskey)在《你是否如此聰明經濟專家的敘述語法》一書裡所說的觀點:經濟學家和詩人或一般人相同,都是藉著專業、邏輯、比喻、故事,以經濟風格的敘述方式在說著可能為真但也可能為假的大型故事,經濟學家並不一定都是在說好或對的故事。麥可克洛斯凱後來變為女性黛德瑞(Deirdre McCloskey),她寫了一本小冊《經濟學的秘密罪惡》,她在書裡表示,經濟學家有著自大,對現實毫無好奇的熱情,不懂自己框框之外的事務,甚至連許多基本的方法論都不完整。黛德瑞早就在經濟學家頭上畫了一個大問號,現在已證明她畫的這個問號一點也沒有冤枉經濟學家的名聲。經濟學的論述裡總是不明言的宣稱經濟學家是在做對世界有益的事情,但這話並不盡然,他們經常也會替世界製造出災難,經濟學家要恢復他們的正面名聲,許多事情都還得從頭再來。

BOT 說得動人

西方對經濟學家的名聲泡沫正在做反省,同樣性質的泡沫在我們社會裡不也亦然。在過去近廿年裡,台灣正處於民主化的初階段,台灣的許多經濟學家都認為過去是「黨國資本主義」,是「特權官僚壟斷」:在這種時代氣氛下,西方放任主義的那些主張,如「私有化」或「民營化」、「公共事業BOT化」等主張遂告大盛。這些說法在當時的確是很動人的故事,也的確非常的「政治正確」,但好故事並不一定就是好福祉,「政治正確」也不必然就「經濟正確」。台灣民營化最主要的「二次金改」成了政商勾串,利益輸送的大型貪腐通道,這起醜聞仍在偵辦中。至於BOT問題,我們則看到:

權責不清 弊端棲身

臺灣非典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

中共建政60周年:盼以黨內民主 帶動人民民主

八月七日清晨,福建省三明市東山村民謝炳德當選村主任候選人,因揭露村幹部貪汙,當晚遭到七、八人砍殺,一名劉姓村民說:「地方選舉共產黨都玩真的,競爭可激烈了,每天候選人不是罵來罵去就是動粗,表示真有選舉嘛!」
滿身縫補的衣褲,滄桑的笑容嵌入深刻的皺紋中,長滿繭的手握著一張紙,這張紙是農民當家作主的印記。親歷過大陸村幹部選舉的人,無不被大排長龍等投票的農民隊伍所感動,這一步,他們走了六十年。
「農村及黨基層搞差額選舉都沒用,關鍵還是要引入西方的權力分立」,利用十一長假前夕從美國回來探親的上海市民李淵,在美國攻讀政治學博士的他,滿嘴的西方民主經驗。
這兩種經驗折射出大陸推動政改的現況與矛盾。中共建政六十周年來,經濟發展突飛猛進,政治改革則相對滯後,政改已成大陸無法迴避的問題。有中共文膽之稱的中共中央編譯局副局長俞可平就多次強調,要發展經濟改善人民物質生活,也要努力促進民主,「民生不能代替民主」。
政改相對落後也讓北京當局飽受內外壓力。在黨內,由於民主開放步伐很小,只在基層實驗,黨內對民主呼聲和要求日漸強烈;在黨外,大陸社會進入經濟轉型期,官員貪汙時有所聞,公民意識不斷增強下,表達訴求的正常管道不暢通,網路民意風起雲湧,甚至挑戰執政正當性;在國際社會,大陸缺乏透明政治體制,在大國崛起過程中亦遭受西方國家的中國威脅論指摘。
早在一九八二年舉行的中共十二大,胡耀邦當時就提出努力發展黨內民主,至中共十六大胡錦濤更提出「黨內民主是黨的生命」的理論制高點。胡錦濤在十七大報告時,就強調將積極推進黨內民主建設,「民主」一詞在其報告中出現了六十多次。甫閉幕的四中全會,更是用「黨內民主是黨的生命」將其無限上綱。
中共自十六大、十七大以來,形成以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的新理念,多項重大舉措也相應出台,如制定條例保障黨員知情權、表達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形成基層支部直選制度,並逐步擴大差額選舉制度等。
但無論是俞可平談民主,或見諸大陸各類官方文件所言的民主,都非指稱西方式民主,大陸推動民主都不可動搖其憲法前言揭櫫的一黨執政。大陸社科院政治學副所長房寧接受訪問時說,世界不存在絕對的民主模式,要反映大陸國情。

臺灣非典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2) 人氣()

師曰:在今年(2009年)八八風災的救災過程中,我們發現到「網路(internet)」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從公共管理的角度觀察,做為電子化治理之物質基礎,資訊通訊科技(ICTs)不能只是停留在「單向溝通」,它必須能創造更大範圍的公眾接觸(civic engagement),進而為公共管理帶來促進政府與民眾雙方理性探討的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方能實質地縮減「資訊不對稱」的困境。這也就是當前學者們特別關注所謂「Web2.0治理」的理由所在。前些日子,台北學術圈才為此治理模式召開過大型研討會,加上八八水災時事影響,考生不可不留意。以下,整理政大陳敦源與蕭乃沂老師研究團隊之見解,提供學員參考。

一、    公眾接觸(civic engagement)與ICTs的關係:

(一)「公眾接觸」所強調的不僅是實際所表現出來的行動,心靈的認知、知識、態度等,都是公眾在集體社會當中社會資本建構的重要面向,而不同於公民參與(citizen participation) 、政治參與(political participation)較重視實際層面的參與行為,因此其範疇應涵蓋公民參與而屬於較寬廣的範圍界定。

(二)從文獻整理中發現,公眾接觸低落是代議民主制度所應積極面對的問題,因為公眾接觸之頻率與品質關係到民主制度與社會制度的運作成效,而過去許多公眾接觸相關文獻所處理的議題,不外乎公眾接觸流失的原因、提升公眾接觸的方法、公眾接觸不足所產生的影響等。近幾年因為資訊通訊科技的發展,許多文獻轉向探討網路科技讓過去低落的公眾接觸藉由網際網路低成本、快速方便的特性而獲得提升的可能性,OECD (2004)於近年曾提出對於政府推動電子化民主的評估報告,其中對於政府推動「公民電子接觸」(citizen e-engagement) 有下面的目標闡述:

1.期望接觸到更廣泛的民眾,讓民眾對公共事務有更廣泛的貢獻;

2.藉由多樣性的資訊通訊科技的支援,迎合民眾不同資訊通訊科技的技能;

3.在民眾更容易接觸以及了解的格式下,提供更多關於公共事務的資訊,以讓民眾參與公共事務時能夠有更多知情(informed)的貢獻;

4.期望更多的民眾能夠接觸,能夠引導他們對公共事務產生更深入的貢獻,以及支援審議式的政策論辯(deliberative debate)

二、ICTs對公民參與的可能性與侷限性

臺灣非典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黃師曰:「電子化政府」乃是落實全觀型治理的三大建置之一,更是當前政府再造進程中具體化「顧客取向」價值的重要手段。對國家考試而言,不論是選擇題或申論題,考生宜多留意我國對此議題在不同施政階段的價值演變狀況,以及推出了哪些促進這些價值的方案。以下,整理政大陳敦源老師最新作品,提供學員參考。

90年代中期以後,不論是資訊通訊科技或是台灣民主政治的發展都展現新的氣象,相較於先前政府的e化速度更是驚人,政府於1997年的「電子化/網路化政府中程推動計畫」,中經2001年提出的「電子化政府推動方案」、2003年提出的「e化政府計畫」,直至2007年提出的「優質網路政府計畫」其中各階段的發展策略。如下:

第一階段電子化政府之計畫(1997) 包括:

 ()政府網際網路骨幹網路;

 ()骨幹網路基礎服務;

()「村村有電腦、里里上網路」;

()「課股有信箱、訊息瞬間通」;

()網際網路行政應用服務(如電子公文、電子採購、電子法規、電子人事等);

()網際網路便民應用服務(如電子稅務、電子就業、電子公路監理、電子工商等);

臺灣非典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