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享用
一、1980年代後,政治學界批判行為主義的研究,重新開始探索制度的重要性,這批學者的主張後來被稱為「新制度論」(neo-institutionalism)。新制度論如何崛起?有何重要主張?請說明。
【淺解】
可參閱黃靖編著,2022,《縱橫政治學》,p.1-19~23。
(ㄧ)新制度論的崛起:
新制度論者認為行為主義是所謂的「社會中心研究途徑」(Society-centered Approach),對人類政治活動的解釋採取多元論及結構功能觀點,制度被認為是過時甚至是民主生活中的政治廢料(Skocpol,1985:4~6),代表的是輸入主義(Inputism)研究思潮,並無法有效解釋既定的政治現象。制度論者主張,透過議題設定的過程,決策機制將會對某個選項特別有利,因此,政治產出乃是決策程序操弄下的人工製品。1980年代中期,由美國知名社會學者史卡契波(Skocpol,1985)等人率先發起「把國家概念找回來」(Bringing State Back In)的典範移轉工程,並進一步促成當代制度分析─尤其是新制度論學派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