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請參考!

 

 

ㄧ、依據 Arend Lijphart 的觀點,何謂「多數民主」(majoritarian democracy)?何謂「協同式民主」(consociational democracy)或者稱之為「共識型民主」(consensus democracy)?多數民主和協同式民主的差異與主要特徵為何,請說明之。

【擬答】可參照黃靖編著,2021,《縱橫政治學》,p.5-28

在《當代民主類型與政治》一書中,著名政治學者李帕特A. Lijphart)透過辨別對21個國家在各類正式和非正式的制度設計和實踐上的差異,嘗試尋找出一些模式及規律性,認為這些差異性最終都可以引用二個對立的民主模型來加以詮釋:多數模型(Majoritarian Model;或稱「西敏寺模型」(Westminster Model)以及共識模型(Consensus Model)或協和模型。根據這項研究結果,李帕特認為:多數模型的民主特別適合於同質性較高的社會;而共識型民主則較適合於異質性高與多元化的社會。經由這兩個民主政體類型學的提出,其透露的重要訊息是:民主政治必須透過不同的方式方能成功地運作。

()西敏寺模型

專指英國國會和政府結構的主要特徵。其要素係多數決原則。包含以下九項相關要素:

1.行政權集中─單一政黨與過半數內閣:權力由議會中的多數黨支配,其代表多數人的利益行使統治權。而一個不容輕忽的少數黨則排除於權力核心之外,以忠誠反對黨角色自居。

2.權力融合與內閣優勢:透過內閣制度,行政權與立法權緊密結合;內閣藉由嚴格的黨紀領導平民院的多數黨議員,故內閣明顯地能「控制」議會。

3.權力不對稱的兩院制:幾乎所有的立法權係歸屬於平民院,貴族院所保有的僅係法案的延宕權。故對英國的實際政治實踐而言,其實可稱之為「近似的一院制」。

4.兩黨制:英國政治由保守黨與工黨兩大黨所主導。雖然尚有其他政黨參與平民院議員選舉並獲得席位,但力量皆不足以成為重要的執政黨。

5.單一面向的政黨制度:英國社會具有高度的同質性,其政黨在政治光譜上的重要差異主要係對經社政策議題的不同看法。工黨主要反映勞工階級選民的偏好,而保守黨則主要訴求中產階級選民。

6.相對多數決制的選舉制度:平民院選舉採行「單一選區相對多數決,在英國又被稱為「領先者過關制First Past The Post System),不需考慮選票是否過半,只要候選人贏得多數選票,即以得票最多者當選。

7.中央集權政府:地方政府係中央政府的派出機關,議會多數黨與內閣的權限在制度設計上並不受限於地理及功能領域。

8.國會主權與不成文憲法:憲法規定彰顯於其他基本的法律、習慣和規約當中,意味著憲法法規並未享有特殊地位。換言之,國會主權係此模型最重要的成分,意指國會才是權力的終極者,對平民院多數黨並沒有正式的權力限制。

9.排他性的代議民主:國會主權與人民主權互不相容,公民投票等直接民主制度沒有活動的空間,法院也不具備司法審查的權力。

()共識模型

以瑞士及比利時為主要觀察對象。其所強調者係共識而非對立,係包容而非排斥,以及嘗試滿足一個「儘可能的多數」。主要包含以下八個要素:

1.分享的行政權─大聯合政府:行政權係由所有重要政黨共同分享,形成一個廣泛的聯合內閣。以瑞士為例,由「七人聯邦委員會」共同分享統治權,其比例根據乃是依1959年所形成的「神奇公式」(Magic Formula)分配之,各政黨比例是2221(基民黨:社民黨:自民黨:瑞士人民黨)。

2.正式與非正式的權力分立:以瑞士為例,其聯邦委員會成員任期固定,具有實權,但並非至高無上,類似美國總統制模式。而比利時雖然有個依賴立法部門信任的內閣制政府,惟其內閣與議會的互動傾向「施與受」的關係,被視為是非正式的權力分立。

3.平衡的兩院制:議會的制度設計目的在於給某些少數團體在第二院或上院特別的代表權,且兩院享有相同的權力與義務,無何者較優勢的問題。以瑞士為例,其下院是國民議會,代表瑞士人民;而上院是邦際議會,各邦擁有平等代表權。

4.多黨制:沒有任何政黨能取得多數黨的執政地位。以比利時為例,主要政黨依語言界線分裂,而形成一個至少八個政黨的制度。

5.多面向的政黨制度:以瑞士而言,沿著許多分歧線造成了多元化的社會,譬如宗教、經社與語言等分歧的多樣性反映了多面向的政黨制度。

6.比例代表制:選舉制度的目標在於按各政黨的得票率來分配議會席次。

7.地方分權:就瑞士而言,其權力分給中央政府及26個邦政府,自治權基本上依領土上有組織的實體劃分。相反的,比利時則是「非領土型聯邦主義」的典型,自治權的基礎係建立由語言所區隔的文化團體組成的文化議會手中。

8.成文憲法與少數否決:憲法的成文設計目的在於改變必須經由特定多數同意。換言之,以瑞士為例,憲法的修改除了需過半數的邦中,有過半數選民的支持,且當小邦聯合起來反對憲法的修改時,就形成了所謂的「少數否決」情況。政治學者將這種特殊的多數贊同制度稱為「協同的多數」(Concurrent Majority)。

 

二、Graham T. Allison 研究美國政府處理古巴飛彈危機的決策過程,提出「官僚議價模型」(bureaucratic bargaining model)。請說明官僚議價模型的意涵。

【擬答】可參照黃靖編著,2021,《縱橫政治學》,p.3-18110高普總複習講義p.238

()決策理論的基本立場:

主張欲瞭解政治現象,必須從剖析決策的性質與過程著手,因為決策乃是「問題的認識、資訊的探索、選項的界定、行動者就選項中選擇其一。當行動者作選擇時,他必須辨清選項的喜好順序,俾以最大滿足程度來達到目標」,因此,決策實為政治活動的中心、政治行為的源泉。

()決策的變項:

1.決策情境;2.決策人士;3.決策組織;4.決策過程;5.決策結果。

()官僚議價模型:

1.重要歷史事件:

甘迺迪(John F. Kennedy)政府處理古巴飛彈危機(又稱「豬玀灣事件」)的決策過程。

2.基本意涵:

公共政策制訂的參與者甚多,這些參與者代表不同政府單位,其主要考量不僅在於政策本身,更重要的是個人和所屬單位的立場與利益。因此,當每位參與者嘗試維護自身利益時,政策產出即成為不同單位爭執、妥協、折衝、討價還價的結果。

()議價模型聯想:修正的系統論

1.把輸出項變成輸入項:把政府的「轉換過程」放在模型的最前面,而不是把社會壓力當成政府決策的關鍵驅動力。換言之,公共政策在很多情況其實是由政府官僚自行決定的,公民只不過是在稍後有所反應及評價罷了。譬如美國軍方對伊拉克發動戰爭即是顯例。

2.把黑箱子打開:黑箱子(官僚機構)內部存在許多複雜的動態關係,而非只是簡單回應來自外界的壓力而已。究言之,黑箱子之內所呈現的是來自政府不同部門之間的角力,也就是政府在決策時其實大多是自己關起門來「和自己對話」,這使得回饋圈造成短路現象,變成學者們所謂的內輸項(Withinput)。

 

三、何謂「相對剝奪感」(sense of relative deprivation)?請說明其意涵及重要性。

【擬答】可參照黃靖編著,2021,《縱橫政治學》,p.11-18

() 「相對剝奪感」(sense of relative deprivation)的意涵:

此概念指的不是僅僅遭到剝奪(譬如低水準的政治生活、低標準的政治權利),更重要的是,得認為別人比自己獲得更多,或者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如此,不滿的種籽才有可能孳生。進言之,只要人們的預期保持不變,就比較不會期望從政府或社會手中取得更多的東西。相反的,一旦預期上升Rising Expectations),人們竟會有多的期望,當政府的決定已不能再進一步滿足這些期望時,革命的可能性將隨之提升。

()概念重要性:與「政治革命」之間的關聯

(1)這種研究途徑中最簡單者,強調剝奪(deprivation)─經濟上和社會生活中遭剝奪的人們將率先反叛。但有些最貧困的國家,革命活動卻最少;因此,嚴重的剝奪和由此造成的不滿雖可成為革命激情的一個主要來源,但必須有其它因素摻和。

(2)經常被指出的一種因素,是所謂「相對剝奪」。這指的不是僅僅遭到剝奪(生活水準低、政治權利少,或者毫無宗教自由)而是認為別人比自己獲得的更多,或者受到的待遇不公平;由此播下了革命的種籽。

(3)當人們體會到他們應當而且能夠得到更多之前,他們傾向於接受(但未必喜歡)貧窮的生活條件。一旦有了這個認識,便有了社會科學家所說的「上升的預期」(rising expectations)。只要人們的預期眾持不變,他們就不會期望從社會和政府手中得到更多的東西。當預期水準與政府滿足它們的能力或意願之間的差距拉大,而只有憑藉重大變革(常常伴隨暴力)才能使它們恢復均衡的時候,革命活動便開始出現了。

() 革命的階段:
哈佛大學的歷史學者布林頓在1938年的經典著作《革命解剖學》之中,發展一套理論,指出所有革命,如同人們的衰老一般,都經歷過相似的階段。

1.舊政權衰敗:行政體系崩潰而且稅賦加重,人們不再相信政府,實際上,政府也自我懷疑。知識份子將他們的忠誠從原有政權轉移到設立一個更理想化的制度。這通常發生在經濟成長期,但成長卻喚起了不滿與嫉妒。

2.革命的第一階段:產生自致力於推翻舊政權的委員會、網絡、基礎組織或其他的密謀形式。人們拒絕納稅,對立甚深,導致政治上的僵局無法解決。

3.首先,溫和派掌權:溫和派是「好好先生」(nice guy),其行為不夠冷酷,不足以威攝激進派。激進派跟溫和派站一起組成了平行政府(parallel government)。

4.極端份子掌權:極端份子比起溫和派更粗暴且更有組織性,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他們將革命帶往狂暴的高峰。所有舊東西都會被拋到一邊。人們被要求順從(required Be good)並且遵循極端派所建構的新理想社會。「壞份子」會在恐怖統治下被懲罰,甚至偏離路線的「革命同志」亦會被處死刑。

5.恐怖統治終止於「熱月」:最後,社會無法再承受任何革命的發生。群眾與革命份子被激情耗盡精力,同時渴望穩定;讓經濟行為重新開始運作,並能夠確保安全與和樂。此時到來的是「熱月政變」。「熱月」其名來自法國大革命中的極端派羅伯斯庇爾(Robespiene)被送上斷頭台的月份,布林頓將之描述從熱病中復元。通常會有一個發號施令的人,終結類似舊政體的暴虐統治;奪取權力並回復大多數人所渴望的秩序。

 

四、在社會科學量化研究中,研究者可以透過四種方式蒐集民意資料。請說明這四種調查方法的意涵及其優缺之處。

【擬答】可參照黃靖編著,2021,《縱橫政治學》,p.9-13~20

()量化研究(Quantitative Research)的意涵:

強調對較大數據的處理與分析,包含藉由數學與統計觀念的協助,將龐大數據以簡馭繁,藉少數推論多數。常見者如面訪、電話訪問、郵寄問卷訪問以及網路調查訪問等。

()蒐集民意資料的調查方法及評價:

1.面對面訪問:

指的是訪員將事先設計好的問卷及相關資料,以口述問卷內容的方式當面向受訪者進行訪問,進行訪問的地點通常是在受訪者的居住處所或是對受訪者較為方便的場所。此類型所側重者係訪員與受訪者之間的互動模式,訪員的表現與受訪者的反應將決定訪問的成敗。

2.評價:

(1)優點:樣本代表性較佳。經由面對面的訪問,訪員可以看到受訪者的廬山真面目,此時,訪員可以依照原有受訪者的一些基本資料,如性別、年齡等做一確認,以確保該受訪者是其真正的訪問對象。

(2)缺點:訪問成本高。譬如就人力成本方面,面對面的訪問需要許多訪員的參與才可以執行,隨著訪員因素而來的相關費用,如訪問費、交通費、保險費、甚至差旅費等,都是一筆可觀的成本。

2.電話訪問:

調查過程借助電話通訊設備進行,研究者必須先掌握受訪者的電話號碼,並且經由電話溝通的方式來進行訪問。其特性可說是一種革命性的轉變,尤其借助目前普遍使用的「電腦輔助電話訪問系統」(CATI),大大減輕早期電訪須藉助紙張和鉛筆的訪問模式所帶來的不便。

(1)優點:樣本明確易得。電話訪問的抽樣最為簡便,通常以(住宅)電話號碼簿上所有電話號碼的持有人為主要的訪問對象,再自其中進行抽樣訪問,因此,其抽樣清冊相當具體明確。

(2)缺點:樣本代表性問題。譬如可能要面對電話號碼簿涵蓋率(Coverage)不足的問題;在理想的情形下,凡是有電話的民眾,其電話都應該可以在電話號碼簿中找到;但是,實際上,並非每一個人都有電話,而且有電話者其電話號碼也不一定都有登記在電話號碼簿中。

3.郵寄問卷:

透過郵件寄送的方式,將調查問卷及相關物品,寄送給受訪者,受訪者接到問卷並自行填答完成後,再以郵寄方式寄回給研究者。其主要溝通方式係以郵件為主,研究者並沒有親身以問卷內容訪問受訪者,故較常見於商業性或較不需做嚴格推論的調查中使用。

(1)優點:給予受訪者最大的自由空間回答問題。一旦受訪者收到郵寄問卷,其填答的時間、地點全數依受訪者的方便性而定,比較沒有時間與人情的壓力,對於回答內容正確性的提升有所幫助。

(2)缺點:回收率不足問題。有研究者曾提及郵寄問卷的回收率至少要達到五成以上,才算是有效的郵寄問卷調查。此一標準其實相當高,在一般情形下,除非有提供受訪者更大的誘因與宣導,否則郵寄問卷的回收率通常很難超過五成,甚至不到兩成。

4.網路調查:

指的是透過網際網路的傳送,將研究者的調查主題送到受訪者的手上,受訪者在完成問卷訪問之後,再透過網路將結果傳回給研究者。此類型本身係「目的取向」的行動過程,主要特色即在經由網路的相關設施進行調查工作,在「網路環境」之下,進行民意調查工作。

(1)優點:即時性。只要有地址,研究者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寄發出數千份、甚至數萬份調查問卷,此一特性在講求溝通時效的現代社會中更具重要性。

(2)缺點:樣本代表性。受訪者的來源一直是網路調查最受爭議的部分,譬如電腦網路世界與實際世界最大的差異在於前者是可以隨時被「創造」出來,只要使用者有需要,可以藉由虛擬的數字創造網路人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臺灣非典牛 的頭像
    臺灣非典牛

    黃靖的小宇宙日常

    臺灣非典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