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未分類文章 (3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壹、背景與說明

    全球化的過程中,各地域及族群的界線日益模糊,如何保有在地文化特色及藝術創作,遂成為各國兼顧經濟與文化發展的重要政策。英國早在1997年籌設「創意產業籌備小組」由英國首相布萊爾(Tony Blair)於直接推動,發現除了創新之外,利用人的創造力、技能、傳統的文化藝術與其他智能的結合,不但具有高度的經濟效益,也能帶動就業機會,因而最早提出創意產業概念與政策。同一時期,遭逢亞洲金融風暴的南韓,也從電影與數位等產業開始發展「文化內容產業」,並成立文化內容振興院與通過文化內容振興法。類似作法者,也包括澳洲、紐西蘭、歐洲諸國等。繼「資訊產業」經濟後,「文化創意產業」被視為「下一波」的經濟動力,特別是2008金融海嘯發生後,世界局勢丕變,各國政府莫不投注更多資源,提昇文化創意產業,以擴大規模、產值,並輔導及吸引民間投資。

隨著中國大陸經濟影響力的崛起,文化的影響也相對提高。世界華文學的學習熱潮,只是此中的一端,其它諸如好萊塢開始重視中國電影,進行多項合作;亞洲國家的中國電影市場也隨之開拓;中國當代藝術成為國際收藏的熱門話題等。而台灣經濟則面臨產業轉形與升級的強大壓力,優勢逐漸被其他新興開發中國家所取代,為尋找另一條出路,提升我國全球競爭力,政府自2002年將文化創意產業列為台灣重點發展計畫積極推動,雖仍處於新興的階段,但各項計畫在相關部會的積極推動下已漸趨成熟,產官學界對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視程度日益提升,視之為經濟發展的新生命,逐步影響我國經濟發展的結構。

    在兩岸交流過程中,文化交流亦是一個比較開放的領域,無論是電影、電視、新聞、出版、廣告、設計、展覽、流行音樂、數位娛樂、動漫、視覺藝術、表演藝術等各領域,兩岸的民間合作,皆已透過各種管道如火如荼展開。同為漢文化的海峽兩岸應尋求如何利用彼此的優勢,克服劣勢,掌握機會與威脅,為未來兩岸文化創意產業的共同合作開創新的機會與平台,共創兩岸雙贏的契機。

貳、兩岸文創產業發展的SWOT分析

    在兩岸都開始重視文創產業的發展,投注資源,相關的藝術產業也面臨城市之間的競爭,尤其在華人生活圈的城市,如新加坡、香港、上海、台北都在經濟活動之外,致力於成為亞太地區文化藝術的領導品牌、文化生產基地。

    大陸有廣大的市場與豐沛的資源,文化創意產業乍看一片榮景,但仍有不少問題尚待克服,包括技術和人才的匱乏、東西部的文化產業發展失衡等。相形之下,台灣市場與資源相對匱乏,但也有許多優勢,近十年來,台灣除了外來、西方藝術的移入,本土化的過程也引導了不同特色、在地化、多元化的藝術創意的優勢,引領台灣藝術發展的充沛活力成為華語生活圈的藝術生產基地,此外,相較於世界各國而言,台灣有鄰近中國新興市場的優勢地理位置,兼具全球華人地區文化、語言相通的特質,亦是華人世界中唯一真正傳承中華文字美學、文化精髓的地方。如能積極把握並建構兩岸文化產業合作平台,仍能在整個華人市場中,搶佔重要的商機,為兩岸文創產業的發展開創新局。

    然而,在討論兩岸如何合作之前,應先了解兩岸文化創意產業各自的發展現況與進行SWOT分析,找出兩岸文化創意產業的優勢、劣勢、機會與威脅。這將有助於我們思考兩岸文化創意產業如何開啟新的合作,尋找兩岸雙贏的契機。我們由SWOT分析來看,台灣的優勢在於社會接受新事物與新觀念的可塑性強;科技發達,網路進步;自由創作環境,創新人才輩出,民間創造力呈現多元性與多樣性;尊重智慧財產權;地方文化活力強,民眾對藝文活動與創意生活的需求日增等。弱勢則在於市場小,規模小,無法靠內需市場形成產業,國際市場的開發力弱;資金來源不足,缺乏投資的鼓勵政策等。而中國大陸的優勢與劣勢幾乎跟台灣顛倒過來,大陸的文創產業有廣大的市場與豐沛的資源,但技術和人才相對匱乏,智慧財產權不受重視。

    在當前華人文化崛起的時代,兩岸開放的大趨勢,為兩岸文化交流營造出更寬廣的空間,再加上華人經濟崛起,大中華文化區域經濟形成,正是兩岸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關鍵時刻,彼此應透過人才培育、創造力提升、技術交流、市場和資源開發等合作,開啟新時代的機會,尋找兩岸雙贏的契機。

叁、建構文化創意產業的核心價值

臺灣非典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考前叮嚀:「宜蘭國際童玩節」曾被藝文界人士喻為最成功的文化節慶活動,而此議題涉及課堂上所強調之「文化規劃報告書」、「政策合法化」(包括募款)、「政策執行」(包括行銷、主辦單位法人化等等)以及「文化成果評估」等大層面,今再以學者專家之作品來為應試學員加強功力。

 

資料來源:俞龍通(2009),聯合報。

年底選舉將到來,「是否恢復宜蘭童玩節」近日成為選舉與公投議題,除了政黨角力外,我們更需以專業與中立客觀的立場,來看台灣的節慶活動所面臨的問題。

台灣的節慶活動幾乎都由政府公部門主辦,一開始就存在政黨輪替政策轉變的風險,繼任政治首長當然有權調整過去的政策。許多藝文政策反映的就是主政者的政治意識形態,像一九八年代英 國柴契爾 夫人主政時代就大幅推翻前任工黨的社會福利主義的藝文政策。

台灣節慶活動政治化鑿釜頗深,常是選舉連任與個人聲望的籌碼。宜蘭童玩節是民進黨「綠色執政、品質保證」政策的績效,長期以來選舉文宣的題材與樣板。當不同黨派繼任者就想改弦更張,這是台灣節慶最大的風險,也是政策無法延續的主因。

政府公部門是一典型官僚體制與結構,部屬唯長官命令是從,導致許多活動都是選舉考量、人數與產值掛帥的短期操作,欠缺長期規劃。久而久之活動創意和創新枯竭,活動品質低落。

宜蘭童玩節委由蘭陽基金會來執行,雖試圖避免公務體系的組織障礙,但同樣深受組織限制之害。

政府法令規章的嚴重限制是另一個明顯問題。採購法的冗長程序和嚴格規範、預算編列與議會審議與刁難,讓原本單純的藝文活動變成政治的焦點,也常成為政治角力和惡鬥下的犧牲品。未來應該還給節慶活動一個清新健康面貌,對策之一就是讓節慶活動行政法人化,降低政治力的干預。

臺灣非典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版主的叮嚀:基於國家財務壓力,行政院於日昨已確定今年度無法發放所謂的「藝文體驗券」。惟對國考而言,此議題涉及文創發展法之宗旨以及課堂所強調如何藉由「藝術經濟學」來檢視文化環境的供、需兩大層面,必定是熱門考點所在。今以年初報載之相關內容再次提醒應試學員多加留心。

 

資料來源:2010/01/02 聯合晚報

立法院本會期審查文創法,初審通過將發放藝文活動體驗券。文建會主委盛治仁指出,體驗券最快明年發放,經費初估10億元,鼓勵國中以下學生到劇場看表演,不過藝文團體反應兩極。盛治仁強調,體驗券發放後,若有三億元被使用,就可達初步成效。

「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草案下周一將交付政黨協商,討論朝野意見較分歧的兩項條文,包括每人每年12000元的藝文消費可抵稅,及著作權法中的「孤兒條款」,即找不到作者的作品授權問題。

其中爭議較大的每人每年12000元藝文消費抵稅,雖然普遍受到藝文團體支持,但財政部認為有違租稅公平,極力反對。綠營立委則強力護航,認為抵稅有助刺激藝文消費,協商後通過的機會高。

日前初審通過發放藝文活動體驗券,也引發各界討論。盛治仁表示,國內藝文市場每年的消費金額多達50億元,其中有30億元是國外表演,20億元為國內表演,文建會規畫在民國100年發放體驗券,對象為國中以下學生,可欣賞國內藝文團體表演,體驗券發放方式仍待跨部會協商。

不過藝文團體對發放藝文活動體驗券的反應兩極。新象文教基金會行政總監許博允指出,發體驗券有助於藝文市場,鼓勵更多人進劇場或音樂廳。九歌兒童劇團團長朱曙明則說,此政策是政府跳進來防礙藝文市場,屆時恐造成藝文團體惡性競爭。

對此,盛治仁強調,首次發放體驗券將是「試辦」性質,評估成效後才會決定是否繼續發放。他認為體驗券有助於帶動藝文消費,增加民眾看表演的意願,若有三億元的體驗券被使用,就會達到初步成效。

臺灣非典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試題觀摩:考試院業於9933公告「公務人員考績法修正草案」,請就修正內容作重點說明,並提出您個人認為恰當的公務人力獎懲機制。

 

(一)    草案修正重點說明

1.增列因公傷病請公假等事由,其實際任職期間未符辦理年終(另予)考績之規定者,不得辦理考績;並刪除一次記二大功專案考績規定。

2.修正平時考核項目;並增列考核細目由各機關視業務特性擬訂,報請主管機關核定,以及主管機關之定義。

3.考績等次增列優等。

4.增訂不得考列乙等以上及得考列丙等條件。

(第六條之二 受考人在考績年度內有下列第一款至第四款情形之一,不得考列乙等以上;有其餘各款情形之一,得考列丙等:

1)因故意犯罪受刑事確定判決或受懲戒處分者。

2)平時考核獎懲相互抵銷後或無獎懲抵銷而累計達記小過一次以上未達二大過者。

臺灣非典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考題觀摩:明年即是中華民國建國100周年,國家能見度的提升不可避免地係各項慶典活動的主要精神之一。做為一位文化行政人員,您將如何行銷「中華民國」?試從「國家品牌」角度析論之。

壹、 國家形象與品牌定位
一、 意涵
國家可以視為是一種「國際品牌」,並在國際社會中成為與其他國家並列出現的「全球商品」之一,所以,國家品牌在國際政治市場上必須與其他的國家品牌相互競爭,爭取觀光客、投資設廠、商品出口及專業人才。為了搶佔品牌的國際地位,一個國家必須發展具備本國與國外公眾最大共識的「國家品牌」,才能為全球人民所接納,也才能爭取國家的最大利益。

二、 「國家品牌」之組成要素
(一)觀光:屬於建立品牌的「旗艦」工作,有賺取外匯的經濟效益及提高國家
知名度的作用。
(二)投資與移民:品牌好的國家能夠吸引國外投資優秀人才,龐大的投資及人才又會墊高國家的國際形象。

臺灣非典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是我的家!」長期往返兩岸拍戲的名導演朱延平說,兩岸簽署ECFA後,台灣不在進口片限制之內,不用跟好萊塢競爭一年五十片的配額,有了大陸市場奧援,台灣能拍出更多大製作商業片,搶攻亞洲市場。

 朱延平說,過去大陸每年僅開放五十部外國電影上院線,台灣片能搶贏好萊塢的機會少之又少,但ECFA簽署後,台灣電影登陸不受限制,有大陸龐大市場的收益,將鼓勵更多資金投入商業製作。

 「台灣電影看似起飛,在亞洲卻是零。」朱延平說,台灣受限於內需市場不夠大,養不起大製作影片,失去搶占亞洲市場機會,他覺得相當可惜,因為商業片不只可以得到票房收益,對於向外國宣傳台灣,文化輸出效果更不可小覷。

 朱延平坦言,近年為搶攻大陸市場,拍片重心都放在對岸,他以「功夫灌籃」為例,該片為符合「合拍片」條件,故事、場景、工作人員全在大陸,僅主角是台灣人。ECFA簽署後,類似影片就能拉回台北拍攝,不僅增添影片賣點,還能創造更多工作機會。

 他舉例,拍一部片約三個月,光載送演員與工作人員的麵包車,就高達八十部以上,更可提供四百個以上工作機會,等於一年若有四部以上大製作開拍,這些人就不愁沒工作。

 朱延平強調,「大陸是台灣電影業最容易打入的市場」,台灣偶像劇長期在該地受歡迎,不缺大牌明星,台北在他們心目中更是時尚之都,他有自信,台灣導演只要拍好片,加上ECFA助陣,要在大陸市場攻占一席之地,絕非難事。

資料來源:中時電子報( 2010/7/4 )


臺灣非典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紐約時報報導,向來以電子製造業和運輸業見長的新加坡,最近計劃師法倫敦和紐約等大城市,在未來十年積極發展文化藝術,甚至轉型成藝術交易中心,要用軟實力驚豔全世界。

新加坡政府近年來已將藝文活動類列為重點目標,由政府和民間領袖組成的經濟策略委員會(ESC)日前更建議政府,未來十年內也應將「領先的文化首都」和「獨特的全球城市」列為前三大優先施政方針。

ESC說,把新加坡打造成一個全球城市,成為亞洲商業、文化和創意的匯聚之地,這就是競爭力和成長力的來源。

2005年至2008年間,星國政府對藝術的補助金額已由5,510萬星元倍增至1.103億星元(7,850萬美元),未來還會繼續加碼。

根據美國非營利組織2007年報告,在藝文活動上每投入10億美元,可創造7萬個全職工作。

目前星國政府已延攬50歲的魯道夫(Lorenzo Rudolf)負責藝術展覽「藝術舞台新加坡」,訂明年1月在即將開幕的濱海灣金沙度假中心舉行。

新加坡也有意發展成亞洲的藝術交易中心。由於近來全球兩大拍賣業者佳士得(Christie's)與蘇富比(Sotheby's )先後撤出新加坡、將重心移往香港,ESC建議星國政府檢討稅務等政策,以提升在藝術交易上的競爭力。

政府已預定5月啟用專門儲存高級藝術收藏品的自由貿易區自由港(freeport),屆時這個至少可儲存30億美元藝術資產的區域,將吸引不少藝術貸款等財富管理業者進駐。

佳士得目前就已租下該處第一階段設施的40%儲存空間。

新加坡政府從1989年來已投資逾10億美元在建設這類設施,且還繼續規劃造價3億美元的國家藝術館等新建設。

臺灣非典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究竟企業文化是怎麼回事?到底有沒有這個東西?

其實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很多文化研究牽涉的範圍很深也很廣,但是我想最重要的,是先理解一下,「文化」到底是什麼?讓我用些簡單的概念來說明吧。

「文化」這個詞,出現的時間很晚,而且解釋的方式也很多。譬如說心理學大師佛洛伊德,就傾向把文化和文明這兩個概念混在一起談。他認為,文明的起源,其實是來自於社會試圖對部分人性的壓抑。

怎麼說呢?讀者試想一下,原始社會中,人類還沒有建立法律,一個部落若要延續發展,必須要對部落中某些人的某些行為有所限制。佛洛伊德認為,多數的原始社會至少會限制兩種行為——暴力與亂倫。這不難理解,在社會中,總有些人的體格優於一般人,可以很輕易的欺負別人,那麼,當然要對暴力行為有所限制才行,總不能任由某些人仗著體格優勢,到處欺負人吧。至於禁止亂倫行為,更是一個社會延續的重要因素,我想不需要多做解釋了。

後來,德國的法蘭克福學派學者,把這個觀念更進一步的加以發展。根據赫伯特.馬庫色(Herbert Marcuse)教授的說法,在當代社會中,壓抑大幅度地延伸。譬如人一出生,就必須接受文化的洗禮,告訴我們該遵守什麼,什麼該做,什麼又不可以做。在資本主義的工業社會中,人們所感受到的壓抑就更巨大了,而馬庫色認為,這些對人類行為或是心靈的限制,大都是非必要的。

譬如說,我們朝九晚五、拚命的工作;我們幾乎無時無刻不受到商業廣告的洗腦,認為所謂的成就,意謂著富裕的物質生活;認為成功的人,就該買什麼車,就該買什麼房子;認為穿戴了某些東西,就會讓一個人獲得別人的尊重等等。

看看你周圍,現在是不是有很多人,努力工作存了一筆錢,然後去買個名牌包或某種奢侈品來犒賞自己?根據馬庫色的說法,這都是基於一種人性的壓抑,因為很多人似乎認為,個人的價值都是來自這些外在的物質,因此,為了得到他人的尊敬,得到社會的認可,必須拚命工作賺錢,好讓自己買得起這些名貴的東西。也有學者指出,現代人對名牌物品的迷戀,就像是人試圖穿戴上某種形式的制服,想像這些東西能讓自己進入另一個社會階層。

馬庫色直接質疑了資本主義對物質和人性的假設,並主張解放壓抑,後來間接促成了一九七0年代的性革命。這場性革命的最主要貢獻之一,就是讓人們開始接納人、文化和性的多元性,之後人們對同性戀的態度也逐漸轉變,女權運動也出現相當大幅度的進展。

當然,也許有讀者未必認同馬庫色的想法,但是這裡我想說明的重點在於:文化的起源,其實是「壓抑性」的,是規範人的行為和想法的一種重要產物。就像魯迅在作品中曾說過的一句話:禮教吃人。儘管現在很多社會已相當開放,還是有很多文明中的規範依然非常嚴苛——譬如很多中東伊斯蘭教國家對女性的壓抑,就是文化壓抑的一個典型例子。

企業文化,就是一種壓抑性的東西,因為它所要求的,是員工徹底的自律,要員工徹底把自己的利益放一邊,全然地接受企業的目標。請看看以下對話吧:

臺灣非典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你有沒有想過:假如管理學真的有效,為什麼上班的人大都苦多於樂?為什麼我們會走到M型社會這步田地?為什麼管理學課本上所承諾的美好未來,幾乎從未在我們的生活中實現?更重要的是:你跟我,可以怎麼辦?

當代管理大師和企業管理者,很多人都認為知識管理是未來企業成功的不二法門。有位很有名的管理大師彼得.聖吉(Peter Senge,曾經出版過一本非常暢銷的書,叫作《第五項修練》(The Fifth Discipline,他算是最早把知識管理這個概念發揚光大的學者之一。他認為,一家成功的企業,必須是家「學習型組織」,必須具備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這包含了:

.組織成員間的對話、溝通、討論。
.解決衝突和慣有的防禦心:成員往往因為怕丟臉,不敢提出自己的想法。藉由成員間的互動,可以化解衝突,讓大家勇於提出意見,也有助於成員思索。
.團隊合作的學習行為:管理者要創造出有利於學習的環境,讓成員樂於分享知識。

彼得.聖吉創造了一大堆術語,譬如「深度會談」、「正念」等等,也引用了一些新物理學的名詞,譬如混沌理論、複雜科學等。他所提出的結論大約是說,西方的企業組織要學習東方的企業文化,要創造一個東方式——尤其日本式——的團隊學習環境。最後,再創造一個「典範」的移轉。這,就是一個理想的學習型組織。

我建議你不需要真的花時間,去研究《第五項修練》(話說回來,今天大概也不會有多少人對那本書感興趣了),因為那本書充滿了對東方哲學的誤解。而假如你讀到這裡,對我所解釋的管理學有所領悟,應該就能發現到,彼得.聖吉的書,正好反映了一個管理學者對後官僚組織意識形態的嚮往。而後官僚式組織這個概念的流行,有一部分也是受到學習型組織的影響。

知識管理這個概念的流行,其實還有些其他的原因。我必須點出一個常見的誤解,因為,知識管理這個概念可絕對不是什麼管理學的新產物,而是源自於十九世紀的經濟學。

新古典經濟學派有個很重要的假設,那就是所謂的「邊際生產力遞減」法則。我用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解釋:假設我經營一家公司,有五位員工和一部機器,公司的資本額是一百萬。假如有一天,我希望讓公司的產量提高二十%,我只要多雇一位員工,就能達到目的。

但是,接下來假如我再雇用一位員工,整個公司的產量就未必能增加這麼多了,也許只能增加十%;等到我再多雇用一位員工時,產量甚至不會再上升了。這是因為,在其他生產要素——公司資本額、機器等——不變的情況下,每一項生產要素的投入,其所增加的產量是「邊際遞減」的。除非,我把公司資本和機器也比例式的增加,否則,單獨持續增加某個要素,所得的利益一定是遞減的。問題是,我的資源是有限的,當然不可能無限制地把所有生產要素,都按比例式來提升。

臺灣非典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考題幕後:世界經濟論壇(WEF)日前公佈了2009年「全球競爭力排名報告」,在133個受評比的國家中,台灣排名第12名,較去年進步五名,且是近四年來最佳的名次。在亞洲國家中,台灣位居第四,僅落後新加坡、日本以及香港,原本去年落居在韓國之後,今年則再度超前。由於去年發生了全球性的金融海嘯,以出口導向為主的台灣,受到的衝擊相當嚴重,但台灣仍較去年繳出更好的成績單,實屬不易。但未來能否將競爭力的排名更往前提升,以及如何加強我們在部分競爭力上的不足,值的討論。


一、何謂「全球化」?

依現有研究資科,洵然少有明確的定義。國內部分學者認為,「全球化」事實上是個統稱,泛指全球無疆界趨勢。但是,最早對全球化進行系統研究的Robertson則認為,全球化是全球的普及性與在地的獨特性的對立與統整。德國社會學家Beck則認為全球化是距離的消失,被捲入經常是非人所願、未被理解的生活形式。而Giddens認為全球化指涉的是空間與時間概念的轉變,是一種「對遠距離的行動」。簡言之,「距離的消失」與「遠距行動」均意味者「疆界的毀壞 」。自然,「疆界的毀壞」是全球化意義的核心Baylis & Smith認為全球化是指「社會關係獲得相當地無距離與無邊界性質之過程」;也有學者認為,就發展的角度觀,全球化的現象可說是一種過程,一種在最近才發生的現象,但是這種現象的效果卻一直不斷的累積與快速擴大。因此,歸納各家說法,全球化泛指無疆界趨勢應無疑義


二、國家競爭優勢理論

(一)美國哈佛大學Michael Porter( 1990 )是研究這個問題的著名代表,從早期關於企業如何具備競爭力、競爭優勢的一系列分析,最後推衍至將國家角色納入國內產業如何在全球產業圈中獲致競爭優勢的分析,他引進策略觀點和總體環境觀點下競爭力的鑽石理論,後來也成為世界經濟論壇( World Economic Forum)評估國家競爭力成長指標或企業競爭力指標的理論基礎( Porter et al., 2004)

(二)根據他的觀點,(組織或企業或國家)競爭力就是生產力,亦即國家內每一單位的人力、資本和自然資源所產生的勞務和財貨價值,而生產力的個體經濟基礎依賴兩大因素:企業營運和策略的精細度,以及企業所處個體經濟環境的品質。企業所處個體經濟環境的鑽石架構則由四大要素構成:生產投入條件、企業策略和競爭對手狀況、相關與支援產業、需求條件( Porter,2004: 22 )。生產投入條件主要包括人力資源、資本資源、自然資源、基礎工程建設、政府行政、資訊和科技等,政府角色就充分展現在提供這些生產投入條件,進而影響該國產業的競爭優勢。

臺灣非典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1.包括留言板在內,近來提問人數相當踴躍,這是相當可喜的現象,除了代表學員開始做到了「系統輸出」的準備功夫之外,更表示出多數學員「不忘初衷」的努力心態。惟版主近日稍忙,約莫明日中午前後可撥出一段稍為完整的時間來回覆各位學員的問題,還望大家海涵。
2.本版相關資料是否有必要規範「滑鼠右鍵」使用功能,學員之間意見仍然紛歧。惟權衡之下,顧及面授及函授班學員之權益,初步傾向維持目前作法。而隨著單元進度之次第講解,也會提供書面資料給面授班學員。
敬祝:
安康‧順心

臺灣非典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師曰:在今年(2009年)八八風災的救災過程中,我們發現到「網路(internet)」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從公共管理的角度觀察,做為電子化治理之物質基礎,資訊通訊科技(ICTs)不能只是停留在「單向溝通」,它必須能創造更大範圍的公眾接觸(civic engagement),進而為公共管理帶來促進政府與民眾雙方理性探討的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方能實質地縮減「資訊不對稱」的困境。這也就是當前學者們特別關注所謂「Web2.0治理」的理由所在。前些日子,台北學術圈才為此治理模式召開過大型研討會,加上八八水災時事影響,考生不可不留意。以下,整理政大陳敦源與蕭乃沂老師研究團隊之見解,提供學員參考。

一、    公眾接觸(civic engagement)與ICTs的關係:

(一)「公眾接觸」所強調的不僅是實際所表現出來的行動,心靈的認知、知識、態度等,都是公眾在集體社會當中社會資本建構的重要面向,而不同於公民參與(citizen participation) 、政治參與(political participation)較重視實際層面的參與行為,因此其範疇應涵蓋公民參與而屬於較寬廣的範圍界定。

(二)從文獻整理中發現,公眾接觸低落是代議民主制度所應積極面對的問題,因為公眾接觸之頻率與品質關係到民主制度與社會制度的運作成效,而過去許多公眾接觸相關文獻所處理的議題,不外乎公眾接觸流失的原因、提升公眾接觸的方法、公眾接觸不足所產生的影響等。近幾年因為資訊通訊科技的發展,許多文獻轉向探討網路科技讓過去低落的公眾接觸藉由網際網路低成本、快速方便的特性而獲得提升的可能性,OECD (2004)於近年曾提出對於政府推動電子化民主的評估報告,其中對於政府推動「公民電子接觸」(citizen e-engagement) 有下面的目標闡述:

1.期望接觸到更廣泛的民眾,讓民眾對公共事務有更廣泛的貢獻;

2.藉由多樣性的資訊通訊科技的支援,迎合民眾不同資訊通訊科技的技能;

3.在民眾更容易接觸以及了解的格式下,提供更多關於公共事務的資訊,以讓民眾參與公共事務時能夠有更多知情(informed)的貢獻;

4.期望更多的民眾能夠接觸,能夠引導他們對公共事務產生更深入的貢獻,以及支援審議式的政策論辯(deliberative debate)

二、ICTs對公民參與的可能性與侷限性

臺灣非典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黃師曰:「電子化政府」乃是落實全觀型治理的三大建置之一,更是當前政府再造進程中具體化「顧客取向」價值的重要手段。對國家考試而言,不論是選擇題或申論題,考生宜多留意我國對此議題在不同施政階段的價值演變狀況,以及推出了哪些促進這些價值的方案。以下,整理政大陳敦源老師最新作品,提供學員參考。

90年代中期以後,不論是資訊通訊科技或是台灣民主政治的發展都展現新的氣象,相較於先前政府的e化速度更是驚人,政府於1997年的「電子化/網路化政府中程推動計畫」,中經2001年提出的「電子化政府推動方案」、2003年提出的「e化政府計畫」,直至2007年提出的「優質網路政府計畫」其中各階段的發展策略。如下:

第一階段電子化政府之計畫(1997) 包括:

 ()政府網際網路骨幹網路;

 ()骨幹網路基礎服務;

()「村村有電腦、里里上網路」;

()「課股有信箱、訊息瞬間通」;

()網際網路行政應用服務(如電子公文、電子採購、電子法規、電子人事等);

()網際網路便民應用服務(如電子稅務、電子就業、電子公路監理、電子工商等);

臺灣非典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黃師曰:對國家考試而言,從歷史的發展脈絡理解行政學在不同時代背景之下的價值追求,一直都是考試上最重要的基本功。簡言之,西方行政學的爭辯主軸無非是擺盪在「效率/經濟」(客觀)與「社會公平」(主觀)兩大價值體系之間,這就好似長江與黃河一樣,各自有其特殊的時代實踐背景,原先本各自奔流,其實並無孰優孰劣之分。惟整合理論分歧原本也是學術界的職志,殆2003年出現NPS等治理觀點的提倡,這種「各自奔流」的現象究竟是能「匯成一股」?還是徒增行政學在「十字路口」之徘徊?這是當前學者們所關注的議題。

¤公共行政理論發展的歷程與原因

一、傳統公共行政時期(1887-1960

(一)工業革命之衝擊:

從威爾遜( Woodrow Wilson)自1887 年發表<行政學研究>(The Study of Administration)乙文以來,公共行政的理論就一直不斷的在相應發展。從歷史的演進來看,傳統公共行政理論的興起是相應於資本主義下的工業社會的理性思潮,而後續行政理論的發展,其實就一直與科技和經濟的發展脫離不了關係。例如:從英國發明蒸氣機之後,人類的歷史從農業社會推進至工業社會。機械的發明徹底的改變了原本的生產方式,大量生產、One Best Way 的思考模式相應而生。工業變化主要是因應科技的進展,而科技的進展又帶動了其他相關的變化,這不但使生產方式形成根本的轉變,對了行政的發展也造成了決定性的影響。

(二)歐陸行政官僚體系發展的承繼:

從西方發展的歷史脈絡來看,歐陸行政官僚體系的發展,是基於王權鞏固的需求。早期的官僚體系是「私人的」,換言之,它是以基於對特定個人的忠誠感,而非是「公共的」根據法律向組織或國家表達忠誠。恩庇制(patronage)與裙帶關係(nepotism)氾濫的結果也促使了官僚體系為了個人利益而貪污。十九世紀以來,經過改良並以功績為基礎的官僚體制的出現, 不但代表了行政官僚突破以往的沈苛陋習, 實際也代表行政機器(Administrative Machinery)時代的來臨。雖然如此,隨著文明的發展,社會也愈趨複雜,因而也更需要行政的方法以利於管理的運作。公共行政的研究,不能僅從公共組織內部的技術層面來考量。因此,吾人必須從公共行政與其政治、社會環境息息相關的角度來探討。Jun S. Jong1986)把公共行政就視為是社會、行政與個人之間持續辯證的過程(an ongoing dialectical process)。

(三)政治與行政的分立:對「效率」價值的追求:

公共行政的思想理論雖然淵遠流長,但直到19 世紀末才出現將其作為一個獨立專業領域的主張,其第一步便是從政治學的範疇中獨立出來。縱觀Woodrow Wilson 以來,公共行政學的研究皆是針對行政官僚體制如何被有效率的組織與運作方式。因此,在不同的時期當中,面對的社會問題不同時,對於民眾的要求,行政組織就應該要有相對應的反應。工業革命帶來機器的發明,使無數產品的製造由機器代替手工完成,同時大規模生產能力的增加,更促進了資本的流通。資本流通愈迅速,工商業就愈形發達,因而造成了許多社會現象。諸如:人口的增加、事務的複雜化、人口向都市集中、與都市問題的興起,都促使行政體系日益膨脹,政府的權力也日益增加。在此時的理論發展,也就特別強調官僚體系中「經濟」與「效率」的研究。這樣的社會發展對應到行政體系的管理需求,便反映在Max Weber 的理想型官僚體系,或是Taylor, Fayol 等人的科學管理學派。

臺灣非典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根據美國著名管理學者孔茲(H. Koontz)在〈管理理論的叢林〉(The Management Theory Jungle一文中指出,當代行政管理理論約有以下11種:

(一)管理過程學派:

這個學派把它的管理理論建立在以下7條基本信念的基礎上 (1)管理是一個過程,可以通過分析管理人員的職能從理性上很好地加以剖析。(2)可以從管理經驗中總結出一些基本道理或規則。這些就是管理原理。這些原理對認識和改進管理工作能造成一種說明和啟示的作用。(3)可以圍繞這些基本原理開展有益的研究,以確定其實際效用,增大其在實際中的作用和適用範圍。(4)這些原理只要還沒有被證明為不正確或被修正,就可以為形成一種有用的管理理論提供若干要素。(5)就像醫學和工程學那樣,管理是一種可以依靠原理的啟發而加以改進的技能。(6)即使在實際應用中因為背離了管理原理而造成損失,但管理學中的原理,如同生物學和物理學中的原理一樣,仍然是可靠的。(7)盡管管理人員的環境和任務受到文化、物理、生物等方面的影響,但管理理論並不需要把所有的知識都包括進來才能產生一種科學基礎或理論基礎的作用。

(二)人群關係學派:

此學派是從60年代的人類行為學派演進而來的。這個學派認為,既然管理是通過別人或和別人一起去完成工作,那麼,對管理學的研究就必須圍繞人際關係這個核心來進行。這個學派把有關的社會科學原有的或新近提出的理論、方法和技術用來研究人與人之間和人群內部的各種現象,從個人的品性動態直到文化關係,無所不涉及。這個學派注重管理中“人”的因素,認為在人們為實現其目標而結成團體一起工作時,他們應該互相了解。

(三)群體行為學派

與人際關系學派關係密切,甚至易於混淆。但它關心的主要是群體中人的行為,而不是人際關系。它以社會學、人類學和社會心理學為基礎,而不以個人心理學為基礎。它著重研究各種群體行為方式。從小群體的文化和行為方式,到大群體的行為特點,都在它研究之列。它也常被叫做“組織行為學”。“組織”一詞在這裡可以表示公司、政府機構、醫院或其他任何一種事業中一組群體關系的體系和類型。有時則按巴納德的用法,用來表示人們間的協調關系。而所謂正式組織則指一種有著自覺的精心籌劃的共同目的的組織。組織發展理論學者阿吉里斯甚至用“組織”一詞來概括“集體事業中所有參加者的所有行為”。

(四)經驗(或案例)學派

此學派通過分析經驗(常常就是案例)來研究管理。其依據是,管理學者和實際管理工作者通過研究各色各樣的成功和失敗的管理案例,就能理解管理問題,自然地學會有效地進行管理。

(五)社會協作系統學派:

臺灣非典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壹、    心態管理

(一)首先,是準備心態上的正確認識。相信許多學員在初學行政學時,除了感到新奇之外,一些錯綜複雜的組織、管理概念,有時還真的令人有如霧裡觀花一般,整理不出一些頭緒。其實,行政學中的理論或管理技術,其背後有許多的基本原理與體系架構在支撐它,因此,在正式進入這個「叢林」之前,實有必要先從「空中鳥瞰」,以免知識零碎化。換言之,能否掌握老師第一堂的精髓,往往是日後能否事半功倍之關鍵。

(二)其次,就教材部分而言,所有補習班的上課講義儘管搜羅萬象,不過卻都有「速成」的缺憾。建議初學者可以在行有餘力時,以空大出版之《行政學》做為課前主要預習對象,較周延地掌握理論發展的上下脈絡。

(三)最後,在掌握正確學習方法之後,「信心」是準備國考最重要的無形資本,也是避免受軟紅十丈紛擾的重要防火牆。

貳、公共行政理論的典範變遷

(一)典範一:官僚型模行政理論

官僚制行政理論事實上包括兩個時期,一個是傳統公共行政時期,二是行為科學時期。

1.   傳統的研究途徑大約是19世紀80年代至20世紀40年代,這一時期的主要任務是建立具有獨立意義的公共行政學,其主要目標是追求效率,並且認為可以通過科學的方式建立高效率的組織。其主要的觀點包括:政治與行政二分,該觀點隱喻政治可以從行政中分離;一般管理取向,該觀點隱喻公共管理和私人管理具有同一性;對世界和人採取一種機械式的看法,該觀點隱喻行為可以通過激勵與報酬操縱;行政科學,該觀點強調科學之可能性;集權化,該觀點認為組織應該採取集權化方式管理;法律性和規範性的研究,強調從制度和組織的角度進行研究;政策和執行分開,強調公共行政是執行政治設定的政策。

2.   20世紀40年代,席捲政治學和其他學科的一個趨勢是建立人類行為科學,這一思想對行政學影響也很大。行為主義並不關注政治與行政二分法,他們主要是為了更好地理解組織、以便建立高效能的組織,理性主義是其核心思想。其核心思想和代表人物包括:研究實際的行為,這種研究關注管理者“做什麼”,以及為什麼做,而不太關注管理者應該做什麼。其主要觀點包括: 為了更好地理解公共管理,我們需要研究實際行為;一般管理取向,認為公共管理和私人管理具有相同性;邏輯實證主義,認為社會科學應該效仿自然科學,非常信奉科學的方法;事實和價值二分,認為事實可以從價值中分離;關注組織結構和組織管理;描述性而不是規範性研究,認為主要目標是描述管理和組織的事實;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占住了政府研究的核心地位,這種方法是建立在理性主義基礎上。

(二)典範二:新公共行政

臺灣非典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第十一回》答案
BDDAAADBBD DCCABCACDCC DBBCD
《第十二回》答案
BBDBABCADA BDBBCACBAC CBBCD

臺灣非典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