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川普現象」受到關注以來,有不少評論家乃至學者觀察到美國似乎有一股「重返雷根年代」的氛圍,而這股趨勢的本質就在「新保守主義」的復甦。有鑑於新保守主義是相當難界定的一種意識形態,版主特別幫學員整理了書庫當中N年前的「壓箱之寶」,有興趣的學員可以先以此來檢視檢視這位新總統的作為是否符合理論的要求,我們課程在進入第十一單元的時候會發給補充講義及解說。另外,關於造成民調失真的一些較深入的解釋模型,也先一併整理如后與有需要的學員分享。
「新保守主義」(New Conservatism)簡介
(一) 新保守主義的「模糊共識」
1.擁護資本主義、敵視共產主義:
新保守主義堅持西方的價值觀念,被稱為新保守主義者的思想家在反對共產主義方面是一致的,他們有的曾參加過一些反史達林主義的運動,有的則是積極反對民主黨內傾向共產主義的人。新保守主義反對共產主義的傾向反映在政府與經濟的關係問題上,就是他們主張經濟自由化,反對政府干預。
2.保守的福利政策:
從一九六○年代開始,新保守主義者對政府(尤其是聯邦政府)在實行社會福利政策過程中的具體作法提出了強烈的質疑。新保守主義者告誡政府在制定社會政策方面要謹慎小心,對事情的複雜性要有足夠的認識.同時,新保守主義重申了資本主義的個人主義原則,認為每個人都應為自己的處境負完全的責任。
3.重視傳統道德與宗教:
新保守主義者強烈主張維護傳統的宗教和道德觀念,力主維護傳統的家庭觀念, 反對性解放運動和反文化思潮。新保守主義批評左派勢力不顧公共秩序,無視政治權威,詆毀美國的文化傳統,以挑起對抗為策略,在六○和七○年代給美國社會尤其是大學造成不恰當的衝擊。
4.反對激進的平等主義:
新保守主義者重申古典自由主義關於機會平等的思想.他們反對空想和烏托邦,認為激進派的「天賦人權」想法勢必造成社會災難。所以, 他們反對優待少數民族(主要是黑人)或其他社會階層(例如婦女和退伍軍人)的僱佣配額政策,認為這樣做違背任賢尚能原則。
5.強硬的外交政策:
新保守主義者認為共產主義與資本主義是無法共存的。所以,在美國的對外政策尤其是對以蘇聯為代表的共產主義國家的政策方面, 新保守主義者是主張強硬的鷹派。
(二) 新保守主義與新自由主義的區別
1.新自由主義:
(1)英國柴契爾主義的別稱。
(2)秉持「私有是好的,公有是壞的」的信念。
(3)相信自助、個人責任及企業家精神的重要性。
2.新保守主義:
(1)美國雷根主義的別稱。
(2)主張權威是確保社會穩定的要件。
(3)不支持多元文化與移民社會。
(4)認為「政府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政府本身才是問題所在」。
※資料來源:李連江,《新保守主義》(揚智出版社)。
關於在民意調查研究中,民眾有時在政治態度方面未必具有穩定及邏輯一致的意見,政大陳陸輝老師認為主要有三種解釋:
1. Converse的「無態度」解釋:
(1) 他認為,一般民眾很難用意識型態來整理或是思考政治事務,而多數民眾對於相關的政治議題是沒有具備具體的政治態度的.所以,當訪員到了受訪者家裡或是打電話找到受訪者,而詢問他對於一些政治與社會議題的看法時, 受訪者也許是在礙於情面的情況下,隨意地表達他對於這項議題的支持或是反對立場。
(2) 因此,在經過兩年以及四年之後,當受訪者被問到相同或是類似問題時,他們所提出的答案竟然跟先前的答案非常不同,態度的穩定性(stability)並不高,甚至像是隨機性地「猜」一個答案.因此,Converse提出「黑白猜」(black and white)模型來解釋民眾態度的「不」穩定性。
2. Achen的「測量誤差」解釋:
(1) 他認為民眾的態度看似不一致且不穩定,實際上是因為測量工具所導致的。
(2) 主張設計問卷的研究者,對於民眾態度的不一致與不穩定,應該負擔較大的責任。由於社會科學研究中,如何將抽象的概念轉變成可以測量的問卷題目原本就是一項重要挑戰,加上研究者有時會使用較艱澀的文句,因此,利用這些工具所進行的政治態度,自然使得民意起來似乎是變動無常的。
3. Zaller的「資訊與既存傾向結合」解釋:
(1) 「資訊提供對特定議題的心理圖像而既存傾向激發對該議題的看法」。他提出「接收/接受/取樣」(Receive-Accept-Sample, RAS)模型來說明民眾在一般民意調查中所呈現出來的政治態度,實際上是在其接受民意調查時,聽完訪員所提出的問題後,先在腦海中搜尋相關資訊,經過考量之後,所做的意思表示。
(2) 換言之,Zaller認為對於政治練達程度高(先知先覺)以及政治練達程度低的(不知不覺)民眾而言,因為前者的信念體系原本就較為一致而穩定,後者則不傾向接受資訊,使得前者「不易被說服」而後者「無從說服」。
※資料來源:陳義彥主編,《政治學》,五南出版社。
留言列表